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新都新闻 > 正文

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明代四川唯一状元杨慎杨升庵的故里

来源:四川日报 2012-03-26 19:12   https://www.yybnet.net/

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明代四川唯一状元杨慎(杨升庵)的故里。

3月24日,马家镇丁家大院热闹非凡,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欢庆着传统的 “三月三”庙会节日,感受着既古老又时尚的“香都田园”魅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在杨升庵的词句中细细品味,丰厚的人文历史令人陶醉;在“大衣哥”朱之文浑厚的歌声中细细聆听,宜人的乡村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在富有川西民居风貌的村落中款款而行,处处是整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在万亩花卉果木农业观光园流连忘返,高端的产业链条架起了农民致富的金桥……

具有三千年历史的状元故里,何以快速发展,构建起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近年来,在推进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镇建设中,马家镇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以“丁家大院”等项目为突破口,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以现代农业一三产互动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为支撑,坚持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人文挖掘与现代文明结合、田园人居与新型产业结合、农民主体与市场推动结合的原则,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裂变。

在这里,已经构筑起现代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基地,打造出集农业科技、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为一体的成都都市农业观光绿色走廊,为新时期“四态合一”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样本,也充分展示了新都 “三千年古都 田园式新城”的无限魅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北改”工程和新都区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主体区的机遇,马家镇蓄势再发力。

□刘莉

A 机制创新下的产业裂变

3月的马家,一派春色。

沿成德大道北上10里,“8大农庄”绘就出马家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蓝图。

久森农业通过高科技手段,建设有高档彩叶苗木快繁中心、工厂化生产地毯式无土轻型草坪;春色花园鲜切花种植基地,将集花卉、物流、农民培训和休闲观光为一体;宁斐湿地文艺村项目正建设规模巨大的农业活水公园;成都世耕庄生态农业园项目正着力打造集现代农业展示与示范、农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农业休闲观光等多重功能的农场……此外,成都长生生态园、成都楠木林现代生态农业园、成都凯兴农场、我的菜园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等项目交相辉映,成为近年来马家镇跨越发展的领衔者。

“实现‘产业倍增\’,关键环节在于产业互动。”马家镇镇长代明海表示,在新都区打造 “北新干道现代知识商贸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线”的思路之下,马家镇敏锐捕捉到了自身发展的路径:以生态高效农业和一三产联动发展为重点,打造都市观光农业示范片和休闲农业观光园,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花卉苗木及休闲观光农业,发挥集成推进示范线建设功能,彰显“香都田园、状元故里”文化优势和主题,打造成都北部都市农业观光走廊。

然而,构建强大的产业体系,钱从哪里来?马家镇以丁家大院项目为抓手,创新机制体制,破解了这一困扰农村建设的难题。

马家镇给出的答案是:充分应用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方式组建夏荷溪田园产业专业合作社,整合丁家大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房屋3种资源。以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中心为平台,对整理出的建设用地明确划分用途,除新居用地、公共配套、道路建设用地外,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农民自主询价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流转发展特色项目,获得资金1399.35万元。

“通过丁家大院的实践,我们正在探索‘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运作模式。”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马家镇已初步形成以北新干道为主线的现代农业发展区,“万亩体验农业园”初具规模和效益。

此外,丁家大院还着力推动田园人居和产业互促互动,如以丁家农庄为核心,将土地综合整治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就地流转,主要发展餐饮、居住、娱乐、观光、休闲等特色乡村服务业,并在院落周边农用地上建设川西现代农业景观园。

B 巨变中的“马家生活方式”

“我家出租了4亩地,每亩一年租金1500元,总共6000元;我在基地打工,每月能挣1000多元,一年就能挣上万元。”在“春色花园”项目的花卉种植大棚里,已经60多岁的袁婆婆算了一笔账,她没有想到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农业产业工人。

袁婆婆的故事只是马家镇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统筹城乡的实践,归根到底是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引进各类产业化项目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近务工、自主创业、房屋经营等多种形式成为当地农民的新选择。

与此同时,马家镇还大力开展城乡居民就业培训,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职业培训和劳动就业体系,着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建立健全劳动力信息服务平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马家镇还在推进农村工作 “四大基础工程”中不断延伸“民生提质”之路。

大力推行村组议事会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98%以上;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协作发展,以“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示范村在原有3个合作社的基础上新建2个专业合作社。

……

在马家镇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完善镇域总体规划成为重点。“明确镇域功能分区,划分现代农业及一三产业区、场镇综合服务及旅游文化休闲区、高端居住区等功能区,进一步优化城乡统筹发展空间结构;统筹发展产业空间,做好核心区域业态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三产业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展现高端产业发展亮点;统筹协调城乡交通,规划建设一条东连新都城区,西连成德大道,贯穿马家城镇的城镇主干道。”

C 传承与创新下的文化融合

“打好文化与生态牌,深刻剖析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的关系,深度挖掘特色文化本底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点!”马家人这样说。

马家镇历史悠久,早在南宋隆兴元年,因镇街道布局如马形而得名。杨柳河、丽阳山、白螺泉、马家战国蜀王墓、汉代画像砖墓……这里是古代马蜀文化发生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数千年前,即有人类在这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

而丁家大院古名“下河西”,因其地理位置处于绵水河下游而得名,院内辅国寺属于新都宝光寺分院。

在马家镇,状元文化独具特色。出生于该镇的杨升庵,是四川明代唯一的状元,后世有“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的赞誉。在马家,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杨氏宗祠,并珍藏有《新都普利寺杨氏族谱》、《升庵文集》、《杨文忠三录》等家传文物。

如何把文化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

着力以示范亮点工程带动田园生态城市示范建设,马家镇坚持人文资源挖掘与现代文明结合的谋略推进建设。

“我们对辅国寺进行了整体保留和修缮,将古蜀、状元等历史文化元素体现到示范亮点工程打造中。”在丁家大院,道路两旁矗立着形如诗书画卷的石刻,记载着状元杨升庵的名篇巨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千古绝唱,在这里化为永恒。

文化甚至融合进了餐饮娱乐。人们经营着特色“状元宴”,既营造出浓郁的乡野神韵和川西田园秀色,又处处弥漫着古朴农耕文化的气息。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里得以实现。

马家镇不断延伸扩展自身不可复制的古蜀文化、状元文化,加强对镇域特色农耕文化的挖掘转化,以特色品牌文化凝聚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人气和商气。

而在生态保护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丁家大院属于川西林盘院落,原生态环境保护优势突出,以竹木花草为主的林盘星罗棋布。在项目建设中,马家镇既保护好了现有绿色生态本底,又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在科学开发中的利用功能。如今,在丁家大院,原有林盘的竹木花草植被被保护整理,并加种桂花、红枫等新都特色苗木和彩叶苗木,河道渠系都进行了整治修饰,突出了田园乡村特色。

新闻推荐

暮春时节走进新都走进柚花飘香的斑竹园镇去欣赏成都春

暮春时节,走进新都,走进柚花飘香的斑竹园镇,去欣赏“成都春天的最后一片花海”,去看“成都最潮村支书”主演的微电影……4月26日,香城柚惑·第八届中国新都柚子旅游文化节暨2012首届中国(成都)微电影节...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明代四川唯一状元杨慎杨升庵的故里)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