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甘孜州石渠县援藏工作组
□本报记者 刘宇男
6月8日,甘孜州石渠县援藏工作组组长查治德回到成都,与成都市金牛区发改局等单位协商新一轮援藏项目。查治德很快就要结束援藏工作,金牛区将派新一轮援藏干部到石渠。新老援建队伍如何衔接,尽快对新项目进行考察、论证,查治德特别尽心:“看石渠民生改善,我们喜在心间。”
两年来,成都赴石渠县援藏的37名干部“缺氧不缺志,苦干不苦熬”,在石渠县灾后重建、牧民定居、教育普九等工作中“各显神通”。雪域高原上的农牧民从援藏中受益,常说“卡卓,卡卓!”(藏语“谢谢”)
赶赴雪域高原,解牧民燃眉之急
石渠县地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空气含氧量仅为成都的46%。2010年5月,37名援藏干部赴石渠支援牧民定居点建设、灾后重建和“普九”工作,当年牧民定居建设任务3780户,灾后农牧民房屋需恢复重建1492户,任务繁重。
石渠冬季极端气温-46℃。为确保牧民定居户和受灾群众入冬前住上永久性住房,县委2010年7月紧急抽调16名援藏干部。挂职县发改局副局长的郭伦,到德格、道孚等县林业局协调木材1000余立方米,为灾后重建和牧民定居建设解了燃眉之急。资金监管组组长查治德帮助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的重建资金1亿元,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研究下发了系列文件,规范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审计等。挂职县审计局副局长的马文波,纠正个别单位的违纪违规行为,确保灾后重建资金、物资及时到位。
石渠“白天烈日当头照,十级狂风时怒号,彻夜难眠无好觉”,7名援藏干部到石渠一周就出现肺水肿等强烈高原反应。席纪根、肖来、刘华东、赵开平、任小利、汪嘉等干部在条件极苦的奔达乡、真达乡和正科乡,负责灾后重建材料验收、供应,每天在尘灰中坚持13个小时,王礼君3次中暑晕倒。4名援藏干部得了包虫病,他们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仍坚持援建。
在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战下,截至去年10月底,石渠县1432户完成主体修建工程,95%的受灾农牧民群众入住新房。“住进这么舒适的房子,我们要继续用双手创造未来!”温拖村村民巴登流着泪告诉援藏干部。对于援藏干部,石渠县县长仁青将措说:“他们带来了新观念,为石渠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37员干将发力,为石渠建言献策
亲身体会了石渠条件的艰苦,37名援藏干部在成都派员单位支持下,想方设法为石渠灾后重建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帮助,争取各类资金(含物资)800余万元。
查治德、刘建东从金牛区争取学生餐桌370套和4所结对帮扶学校援助资金8万元。石刚祥、曾磊、汪嘉等从双流争取交通路牌资金13.8万元,水政执法设备资金10万元。扎西曲珍从单位争取3万元农牧民扶贫资金、彩电450台、收音机200部,单位每年资助6000元帮助1名贫困孤儿完成学业。2010年10月底前,石渠县是全省唯一未完成教育 “普九”的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的陈江馥和教体局副局长的黄健等,回新都区筹集80余万元,购书7.8万余册,解决了“普九”验收迎检图书短缺问题。挂职县医院副院长的胡逊、李元斌为农牧民送诊上门,为需到成都治疗的群众联系医院,成为农牧民崇敬的 “门巴”(藏语“医生”)。
两年来,援藏干部充分发挥干部人才优势,围绕灾后重建、牧民定居、教育普九等建言献策。张孝锋提出了乡机关机构职能优化的建议并付诸实施;唐仕麟撰写的《努力改善群众公共出行条件,为推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提供道路运输保障》等调研报告得到州、县的肯定。
一首唱石渠的藏歌《扎溪卡,我的第二故乡》获得了数万网上视频点击量,写歌的是来自成都新都区的援藏干部罗朝荣。他挂职宣传部学藏语,注册“罗绒扎西”微博介绍石渠风土人情,创作诗歌反映藏族群众生活。“我已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罗朝荣不久将结束援藏离开石渠,当巴村群众苏呷说:“真舍不得扎西部长走,要多回来看我们哟!”
新闻推荐
核心提示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明确了保持经济领先增长、城市功能和形态显著提升、对外...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