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西医,通常指源自西方国家的医学,国内很多医疗技术都是学习和引进的。而近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治疗一位壶腹部肿瘤病患时,主刀医生杨宏强教授使用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陈孝平院士传授的“陈氏胰肠缝合技术”,成功完成了被认为是腔镜外科手术中“珠穆朗玛峰”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据杨宏强教授介绍,该缝合技术由陈孝平院士发明,是被国际国内认可的西医高端技术。
眼睛、皮肤、尿液发黄
不是小病是肿瘤
家住新都区,今年61岁的王大爷平时身体很好,但近日邻居们却发现王大爷有点不对劲。王大爷的眼睛发黄,皮肤也越来越黄,这一情况并未引起王大爷的注意。可没过多久,王大爷自己也感觉有点儿不对劲了:“除了前面邻居发现的那些问题,连小便也越来越黄,像茶水一样,而且肚子开始逐渐隐痛。”
几经辗转,王大爷在其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成医附院肝胆胰外科就诊。在入院前,王大爷和家人在网上查询,觉得王大爷应该是患上了普通的黄疸,也并未太在意。但杨宏强教授在仔细查看病人情况后,给他进行了相关检查。结果,内镜超声检查发现,王大爷的黄疸是因为壶腹部肿瘤引起的,需要立刻进行手术!
壶腹部指胆总管下段、胰头区,要在这里进行肿瘤切除,手术会非常复杂。杨宏强教授特邀消化内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营养科、影像科、及肿瘤科等科室专家进行了多学科会诊(MDT)。综合王大爷的情况,专家们为王大爷制定了最先进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微创手术方案及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方案,该方案对于王大爷来说创伤最小、术后恢复最快。
大血管上“拆建交通要道”
院士技术确保手术质量
据杨宏强教授介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被认为是腔镜外科界的“珠穆朗玛峰”,代表了当前腹腔镜腹部手术的最高水平。传统的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切口长达20-30cm,手术切除范围、创伤大,且切口容易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而腹腔镜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虽然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附以围手术期纳入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流程,可加速患者的康复。但该手术中医生只能看着屏幕、隔着肚皮、通过专用器械进行间接手术,而手术是要切除消化道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并且要重新建设“十字路口”:要切除1/3的胃、十二指肠、胰腺头部、胆囊、胆总管,清除大血管周围的脂肪淋巴组织,并完成胰肠、胆肠、胃肠的消化道重建等工作,更危险的是手术是在下腔静脉、腹主动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重要的大血管上进行的,又涉及如此多的脏器。手术非常复杂、难度高、风险大,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出血及其他严重后果。
特别是胰腺与肠道的重建吻合工作,因为胰腺组织脆弱,胰腺管只有1-2毫米,传统的胰肠吻合难度很大,不但耗时超过1小时,且吻合口瘘的概率高达20%至30%。此时,杨宏强教授果断采用陈孝平院士传授的“陈氏胰肠缝合技术”,不但将该步骤的时间缩短至10来分钟,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术后吻合口漏的概率。“这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技术,已获得了国际国内医学界的认可,有专属命名的技术。”说起这个技术,杨宏强教授颇为自豪。
无痛性黄疸要注意
高端技术引进来
在杨宏强教授的带领下,手术团队通过腹部5个0.5-1cm,仅钥匙孔大小的小切口,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人痛苦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大爷就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康复治疗且逐渐恢复饮食,并下床活动。目前,王大爷恢复情况良好,没有任何并发症发生,现已出院。杨宏强教授提醒,类似王大爷这种无痛性黄疸,大家要尤为注意,需及时到医院就医诊疗。
据了解,杨宏强教授是今年2月,作为高端人才引进来到成医附院工作。成医附院现在已经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微创治疗技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的先进诊疗模式,卓力推广应用高级腹腔镜微创技术,注重培训微创技术团队,已经开展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肝叶切除术、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等高难度腹腔镜微创手术。
杨宏强教授目前带领的团队大多比较年轻,80、90后居多。“平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走出去,多参加一些高端学术会议,开阔眼界、增加专业知识。”杨教授说,除了“走出去”,还要“请进来”,他请到了自己的老师陈孝平院士和团队来到医院,建立了陈孝平院士工作室。院士工作室建立后有效的推动了医院学科建设,大幅提升医院外科医疗技术水平及科技攻关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医院外科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造福广大病人。李培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昨日,记者从新都区清流镇获悉,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清流镇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多元化主...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