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新津 > 正文

果亲王允礼笔下的新津

来源:四川政协报 2019-07-11 01:01   https://www.yybnet.net/

■颜 斌 干倩倩

爱新觉罗·允礼,原名爱新觉罗·胤礼,为避雍正帝名讳,改为允礼,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的异母弟,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雍正六年进亲王。允礼博学多闻,工诗文,善书画,是一位兼具风流文采和行政才干的皇室宗亲。雍正十二年(1734年),允礼奉旨前往四川泰宁(今甘孜州道孚县)惠远寺。途中,允礼撰写了《西藏日记》(附《奉行纪行诗》),全程记录了所经各地的人文风物,是研究川藏历史、人文、交通、自然生态的重要著作。

此次四川之行,允礼往返俱途经成都新津。新津地处成都南路分岔口,自古以来就是成都通往川南、西藏、云南等地的交通要冲,不论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还是四川驿道的西大路干线,新津均为重要站关。在《西藏日记》并诗(指《奉使纪行诗》,下同)中,果亲王用相当笔墨,追溯新津历史沿革,描绘新津旅途风物,观察新津地方民俗,记载新津名人逸闻,描绘了一幅清中期的新津世态风物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允礼关于新津的记述从侧面印证了新津“成南门户、雅藏通衢”的重要地理位置,对清代成都地区交通地理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津的竹桥

《西藏日记》专门提及金马河竹桥,并对竹桥修筑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过黄水河竹桥,再憩花桥铺,过金马河竹桥。竹桥法,以竹百余,东横列河中,覆以籧篨,护以栏楯,袤十余丈,广长余,以苇箍约之。又编竹为墩,实以石,分置四隅。复有大墩,二对峙,上流用巨索紧桥之肋,视水消长以制缓急。人马行则动荡有声,随波升降亦异观也。

据上可知,清代时期新津金马河上修建有竹桥。竹桥的修建方法,先用绳子将一百多根竹子捆扎在一起,再用籧篨(一种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覆盖桥面。桥的两侧加上护栏,并用苇草紧固。此外,为了使竹桥坚固,用竹条编成竹墩,中间用石头填充,分置于桥的四角。与此同时,在桥的两肋还编造了两个大竹墩,在河流上游分别用大锁链予以固定。

关于金马河竹桥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中期。上元二年(675年)冬,蜀州皂江(即金马河)竹桥即将修建完成,杜甫应邀参加了竣工典礼,并以七律、五律、七绝三种格律,先后写下了《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和《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等三首诗歌,其中尤以“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诗句,感慨李司马“厥功甚伟”,突出表现其建造竹桥造福于民的济世之功。

杜甫、允礼之所以关注金马河竹桥,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与巨大的交通作用密切相关。该竹桥位于新津城东“三渡水”处,居“六诏通津、炉藏要道”,是雅安、康藏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但此渡江面开阔,流急滩险,行人过往甚为不便,有民谣叹曰“走遍天下路,难过新津渡,过了新津渡,耽误十里路”。为了通行方便,古代的新津人民,每年利用冬季枯水期搭建竹木桥,待来年夏季水涨后,再撤去竹木桥,以舟船摆渡往来商贾行人。

到了清末,竹桥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清《新津乡土志》记载,清光绪新津县令孙文嘉“建三渡桥梁,冬修夏拆,将旧义渡加以整顿。”又载:“孙公倡捐募,民一月醵千金余,造木桥三所,长约半里许,九月开桥,四月始拆。每岁余有修费议经首二,至今以为常,来往甚便,行旅德之。”后因政绩卓著,孙文嘉被四川总督丁宝桢保举为“川省牧令第一”。

金马河竹桥的修建避免了“三渡潮平断客车”的发生,保障了成都至康藏、眉嘉的道路通畅,也是当时政府济世利民的重要举措,也自然得到杜甫、允礼的倾情赞颂。允礼在日记中对竹桥详加描绘的基础上,又在《奉行纪行诗·发成都》中写下了“江何修广,架竹通行辙,长虹卧澄澜,中流俨超越,伟彼报节君,兼此济川伐”的诗句,对竹桥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新津的名人

关于新津名人逸闻,《西藏日记》记载:南关有碣曰“先贤瞿君故里”。按《寰宇》记,“瞿字鹊子,后汉犍为人,入峨眉山得道”。新津,汉犍为地也。

如允礼所记,清雍正年间,新津南关曾立有“先贤瞿君故里”圆顶石碑,表明其时新津曾以“瞿君故里”自称。瞿君是东汉著名道教人物。据文献碑铭记载,瞿君为“犍为人”,新津为其“故里”,曾在新津平岗山隐居,并于此“乘龙升仙”。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至晚在宋代时期,新津就有专门祭祀纪念翟君的瞿君祠,可见新津瞿君文化历史之久远。关于其人其祠,北宋《元丰九域志》、南宋《舆地纪胜》、明《蜀中广记》等地理著作均有记述。此外,据清道光版《新津县志》记载,至清时,新津县东仍然保留有瞿君祠和击龙桥等相关遗迹。

综上所述,瞿君与新津渊源深厚,关系异常紧密。允礼关于“新津为瞿君故里”的记述,可与上述有关文献史志相互补充印证,也为探讨瞿君文化、道教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新津的渔俗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完成任务由藏区归来的果亲王允礼,“宿新津县治”,并在日记中记叙:“十五日晴,憩斜江河,宿新津县治,地产獭,民多畜之捕鱼。”

古代的四川地区,有驯养水獭捕鱼的渔俗。水獭亦称鱼猫子,动作敏捷,水性娴熟,是高效的捕鱼能手和帮手。旧时,新津就有“十只渔老鸹(鱼鹰),当不得一只鱼猫子”的俗语。此外,据《新津民俗志》记载,1958年春,新津县成立了国营繁殖渔场,其捕捞队有渔船30艘,网具200多张,鱼猫子2只,鱼鹰120余只。

新津五河汇聚,河网如织,水域广阔,鱼类资源尤为丰富,渔文化源远流长,也衍生了丰富多样的捕捞技艺。据《新津民俗志》记载,新津捕鱼方法有撒网、垂钓、叉鱼,以及用渔筒、渔筌、鱼鹰、鱼猫子捕鱼等等,达18种之多。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新津宝墩遗址就发现有捕鱼工具网坠。《鸬鹚捕鱼》画像石,则表明东汉时期新津或已出现了鸬鹚渔业。北宋苏辙“爨烟惨淡浮潜浦,鱼艇纵横逐钓筒”、清叶芳模“几回烟浦锁渔筒”以及清葛运际“行人税驾喧争渡,渔子推舟钓设筒”等诗句均描述了新津利用钓筒工具捕鱼的古老方法。清嘉庆年间新津县令王梦庚作《南河观打鱼用昌黎乂鱼韵》,描绘了新津南河追鱼逐浪的捕鱼场景,再现了清代的渔猎风俗。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津水獭、渔筒捕鱼等古老渔俗,都已成为远逝的风景,早已淡出了人们视线,只剩下永恒的乡愁记忆……

《奉使纪行诗》中的新津风物

允礼在《奉行纪行诗》中,写下了两首与新津有关的五言排诗:

发成都

五听锦城鸡①,冬狩申讲阅。

重恐严程濡,幰盖凌晨发。

津树几萦纡,云堞藏嵽嵲。

江何修广②,架竹通行辙。

长虹卧澄澜,中流俨超越。

伟彼报节君,兼此济川伐③。

(原注:①留成都凡五日;②江即金马河,在新津县界;③是日雨过竹桥)

新津

廉纤清行尘①,总轡武阳道②。

圣灯入层云,仙杖埋陂草③。

春烟连水碓,吟风茂岩条。

嘉平月已弦④,暄暖过春杪。

葱倩瓜芋蓲,嘤呜下上鸟。

岂紧辍冬令,风气分穹昊⑤。

(原注:①是早微雨;②新津本汉犍为郡武阳县地;③圣灯山一名普贤山,世传乡人苟瑜奉释教于此山,有普贤圣灯出现县北。龙池书名葛陂,费长房至此,以杖掷出,陂中化龙雾;④时十二月初八日;⑤此地暄暖,忘其为隆冬也)

允礼此行,虽值隆冬,还遇微雨,但气候暄暖宜人,沿途所见春烟水碓、瓜畴芋田、葱倩草木,耳旁闻及风吟鸟鸣。面对此情此景,允礼诗兴大发,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摹景状物,描绘了途中的迷人风光。除了自然风光,允礼还关注到双流圣灯山和龙池寺,其中“山寺圣灯”为双流古八景之一,费长房“掷杖成龙”为著名神话传说。此外,《发成都》一诗主要赞叹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并对竹及竹桥的作用大加赞扬,前文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岁月流转,物是人非。如今,我们仍然能从果亲王《西藏日记》并诗中,领略当时新津暄暖的气候、秀丽的风光、令人赞叹的竹桥和悠久的民俗与文化。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新津县社科联朱鸿伟老师和蒲江县文管所陈学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新闻推荐

遇河迁河 逢路跨路 破解道道难题国内首条内嵌式中低速磁浮系统年底试跑

磁浮试验线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编者按今年是成都市确定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被作为“头号工程”。而...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果亲王允礼笔下的新津)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