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左宗伟 吴志红
钟斌 潘世鹏
没有广袤的草原,却涌现了中国皮革之都、中国毛衫之都;没有丰富的棉花和化纤资源,却造就了中国服装出口第一大县……
曾经的嘉兴,以生产资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零资源经济”现象享誉全国。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国家信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
今天的嘉兴,抢抓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以数字经济的勃勃生机瞩目世界!
从“粗放发展”到“亩均论英雄”:
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园区
亩均产值全国第一的秘籍
“200万吨/年PTA项目采用了国际最先进技术,原本每吨产品需要外用50千瓦时电,投产后可以充分利用余热发电,产生的电能除满足装置正常用量外,还可每小时对外输送2万到3万千瓦时电。”嘉兴石化总经理朱炜在接受媒体采访如是说。
作为嘉兴港区首家产值超200亿元的企业,近年来,嘉兴石化通过产业链“强链补链”,实现了上下游协同生产,带动企业产值飞速提升。同时,先进的工艺技术让装置废水与同行同量相比减少50%以上,综合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强链补链,另一方面倒逼低端产能“腾笼换鸟”,嘉兴市的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两条腿”走路。2018年初,嘉兴联合化学有限公司被列入嘉兴港区化工企业兼并重组、倒逼腾退计划。随后,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积极将企业装置进行整体搬迁。原有地块腾退后,将用作总投资19.5亿元的浙江恒优化年产30万吨差别化POY项目改造用地,真正实现“退低进高”。
开展工业绩效评价,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是倒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中国化工新材料冠名的化工园区,从2014年开始,嘉兴港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对园区内化工企业开展工业绩效评价,从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单位排放和劳动生产率等5个指标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将企业分为A至D四个等级,实行供水、供能、供地差别化政策。
按照化工新材料园区市场主体3年减少1/3、5年减少1/2的目标,刚性实施腾笼换鸟、兼并重组、强链补链。仅2018年,就整治腾退企业(小作坊、商铺)228家,新设股份公司18家,基本实现园区“低、弱、散”企业全部腾退整治。目前园区已有化工企业40余家,形成了聚碳酸酯、环氧乙烷、有机硅等5个走在国际国内前沿的特色产业板块,先后荣获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8年,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首次跻身中国化工园区十强名单,其中每亩产值达407万元,排名全国第一;每亩利润32万元,列全国第四,真正实现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
“下好蛋的鸡吃好食,不下蛋的鸡没食吃。”近几年,“正面激励+反向倒逼”,以“亩产论英雄”促转型的故事在嘉兴各地上演。数据显示,2016年与2012年相比,嘉兴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分别提高了30.6%、41.7%。2018年,规上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17年增长34%和13%。
实践证明,“亩均论英雄”评价不仅改变了嘉兴工业的发展理念,而且通过政策倒逼,有力推动了工业转型升级。2018年,嘉兴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968.1亿元,居浙江省第三名;新产品产值率40.7%,继续位列浙江省第一名;工业投资和“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工作连续6年获浙江省考核一等奖。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通报,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在“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全国共有14个地方上榜,嘉兴名列其中。
从千年水乡到世界互联网小镇:
乌镇已成为发展数字
经济的鲜活样本
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古朴与科技交相辉映。2014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正式落户浙江嘉兴乌镇,(下转2版)
(上接1版)古老的江南小镇邂逅求新求变的互联网,千年古镇因一场产业盛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走进乌镇,“互联网+”元素随处可见,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逐渐成为这里的主题词。5年来,水乡乌镇在互联网科技之光照耀下,已从一个普通江南水乡小镇,一步步走向世界互联网“第一小镇”。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乌镇跟互联网、数字经济有关的企业只有12家。截至2018年底,这个数字已上升到547家,共计到位注册资金超20亿元。
新动能涌动的乌镇,是嘉兴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其他兄弟县市发展数字经济的鲜活样本。
抢抓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近年来,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东风,嘉兴以数字产业化为重点,以产业数字化为根本,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已拥有国家信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四张“国字号”名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精彩注脚。
“出台建设数字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深度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下,嘉兴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增长,智能终端、智能光伏、微电机产业产值均超100亿元,电子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家居产业均产值超50亿元。
一连串亮眼的“嘉兴数字”,勾勒出嘉兴数字经济全景图——2018年,嘉兴市数字经济产业类上市企业13家,2家企业产值超100亿元;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47.19亿元、增长13.5%,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总指数得分紧跟杭州、宁波,在全省排第3位。
一场盛会带动一个产业。成功将“会议效应”转化为“经济效应”的嘉兴市,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的蓝图——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0%,建设成为长三角数字产业特色高地、全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区、全球数字经济展示体验中心。
池州启示:
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
需“双轮驱动”
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无论是通过“亩均论英雄”,倒逼低端产能“腾笼换鸟”,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长新枝”,还是放大“会议效应”,“无中生有”地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强市,嘉兴人身上流淌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弘扬。
东至经济开发区作为全省专业的化工园,可以学习和借鉴嘉兴港区化工园区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对园区内化工企业开展工业绩效评价,从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单位排放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绩效综合评价。
与此同时,以落实中央和省环保督查整改为契机,建立“正面激励+反向倒逼”机制,逐步淘汰附加值低、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的企业,推动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由规模粗放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
2011年8月,市第三次党代会立足生态和区域优势,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池州首位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池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73.8亿元、增速13.6%,其中,半导体产业实现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10%。
同样是科研小市,同样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是“无中生有”。无论是池州培育电子信息产业还是嘉兴发展数字经济,在新兴产业这条新赛道上,我们都站在了相同的起点。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敢于创新、勇于创造,在高质量发展路上实现弯道超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晓丹)5月27日,市政协四届十六次主席会议召开。市政协主席张夏林主持会议并讲话。市政协副主席周珍花、周海铭...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