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本同在修剪陵园花草
钮本同在打扫陵园卫生□本报记者 罗承品 蒋欣攸
9月2日9时许,庄重肃穆的龙州县烈士陵园内,青柏苍翠,目光所及之处,干净整洁。不远处,守陵人钮本同正挥着扫帚清扫陵园内的枯枝残叶,密密的汗珠在他黝黑、布满皱纹的脸上聚集。
打扫卫生、修建花草、隔三差五地擦拭墓碑、清理墓上的杂草,36年来,钮本同不断重复这些工作,默默守护烈士英灵。
1980年,烈士遗体和花名册移交地方后,钮本同和另外两名同事被安排到烈士陵园工作,这一干就是36年。工作、吃、住在陵园里,可以说扎根在了陵园里。
烈士陵园里一共埋葬2040名烈士。钮本同还记得烈士陵园里每一个烈士墓的位置。
顾不得擦拭脸上的汗珠,在长廊里,钮本同回忆起往事,平静的叙述令人晞嘘。
1979年2月16日,钮本同加入水口边防连,战友梁汉江和他同在一个排。梁汉江仅比钮本同大一岁,年龄相近的两人很快熟络起来,短短几日,感情日渐深厚。
时隔多年,梁汉江牺牲那天的场景,钮本同依然历历在目。在越南马鞍山,梁汉江被炮火击中。而在此之前一个小时,梁汉江还热络地送了钮本同两包茉莉花牌的香烟。“老乡,我有三包香烟,抽不完,给你两包。”那种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钮本同终身难忘。
“1993年以前,这里没有通电,晚上骑着自行车到县城看电影,再返回陵园巡逻、检查……”钮本同缓缓叙述,守陵人的生活单调而枯燥,平时来往的人并不多。晚上到县城看电影是钮本同在清苦的日子里的乐趣。九十年代初,其中一名守陵人去了效益更好的糖厂,三名守陵人只剩下钮本同和另外一名守陵人了。枯燥的工作、有限的薪水、简陋的房子,可钮本同从未想过离开工作岗位。因为守着陵墓,他能深刻地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钮本同粗略算了一下,每年龙州县烈士陵园约有两万多人前来祭拜烈士。每年清明前后,是祭扫的高峰期。烈士的亲属、烈士的战友,龙州各学校的学生、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的人都前来扫墓,缅怀烈士。这时候,守陵人就显得很重要,要保持陵园整洁的环境、要维护的扫墓的秩序等等。
“烈士年纪轻轻就走了,起初几年,都是烈士的父母前来祭扫。现在,烈士的父母或者高龄走不动,或者不在了,来祭扫
的多是家里的兄弟。”钮本同说起这一现象,心里晞嘘不已。他的手机中存了三四十名烈属的联系方式,帮助不能到场祭扫的烈属扫墓,成为了钮本同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在清明时节,替远在各地的烈属在烈士墓前上上香,除除草,寄托哀思,钮本同觉得是一项光荣的使命!钮本同做得很认真,多的时候一天就需要帮四五十名家属祭扫。尽心尽责的钮本同获得了烈属的尊敬。去年,一名来自辽宁的烈士遗孀前来扫墓,这名坐着轮椅、80多岁的老人颤巍巍地握住钮本同的手,颤巍巍地说:“这么多年,辛苦你了。”
36年来,钮本同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初心——用微不足道的付出,表达对烈士的敬仰,让远在千里之外的烈属没有牵挂,用勤劳的双手维持整洁的陵园环境,让每一个前来瞻仰烈士的人,都能从庄严肃穆的环境中感受到英雄的力量。
新闻推荐
回家路在何方。本报记者韦云杰摄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该受到家庭和社会更多关爱,但因为常年病情反复,看护压力大,越来越多的病人被家人放弃。在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精神科住院部,有些床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