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有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是佛学上的一个故事: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的确,宇宙的奥秘藏在一花一叶间,而生命的意义却藏在一件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无数的“一”能够链接成生命的“大”。沈浩小岗岁月的六年,“一”留无数,信手拈起个“一”,就能折射出他生命的意义。
一顿饭
2004年2月,沈浩从省财政厅来到了小岗村。小岗“偏”,尽管离县城直线距离只有20多公里,但到县城要绕过镇里走上40多公里,路面坑坑洼洼,乘车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小岗“穷”,因为位于高岗,缺少资源,生产条件恶劣,十年八旱,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2300元;当时的小岗“散”,村庄乱,环境差,没有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沈浩坚信:小岗是“中国改革第一村”,这个品牌全国独有,只要找准了一条发展的路子,只要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实现小岗的快速发展指日可待!
然而村民们对这位省城选派干部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认为他是来“镀金”的,并不信任他。“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个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在村里刚安顿下来,沈浩就对韩巧兰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有些担心:“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村上人都不愿进他家门,我看你就别去了。”沈浩点了点头,随即又用力一摇头:“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沈浩不但去了关友林家,而且在苍蝇哄哄的环境里,和关友林一家一起吃了一顿饭。
“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而且一点也不嫌弃关友林家的穷和脏,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看着沈浩亲切的样子,韩巧兰的想法开始改变。不久,沈浩找来的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有关方面为关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让他们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在不少人家吃了“一顿饭”。这“一顿饭”让沈浩摸清了小岗的家底,对“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沈浩把小岗创新发展的路径归纳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紧紧围绕着“三步走”的发展规划,设计实施了一些子项目,比如扩大优质葡萄种植面积,兴建大包干纪念馆,引进一些工业企业等等。第二件事是改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比如修路,打辐射井,推塘筑坝等。第三件事就是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大包干”的带头人到大寨、南街等村考察学习,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一条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所有发达地区的共同经验,小岗人自然知道。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新官上任的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元。
在村两委会上,沈浩给大家算了笔账:如果通过招标来修路,需要58万,但政府仅仅拨下来50万的修路资金,资金不够;如果我们村干部带领村民来干,不仅村民可以从中得到实惠,我们还可能会为村里省下一笔活动经费。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同意自己带领村民来干,但村长严德友坚决反对这么干,坚持把工程招标,让别人来干。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了起来,如果不是大家伙极力劝阻,两人都有可能动粗。
因为沈浩的意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经由两委会表决,友谊大道延伸工程最终还是选择了由村民们自己来做。
2004年8月17日是道路开工的日子,沈浩在日记中写道:“从工地来到房间已是夜里11时了,天漆黑、寂静,还下着小雨。只有从楼板流下的水声相伴。今天小岗村东段1200米大道终于在万难中开工了!由于准备不充分,上午还不算正式开工。到下午搅拌机才开始转动,伴着鞭炮声,算是正式开工了。为了营造气氛,鼓舞干劲,还贴了多幅标语口号,路基两边插了30多面彩旗。如果能有一个高音喇叭播放音乐就更好了,可惜没有条件,看能否借到。开工第一天先是由村干部带头上阵,大家都表现得很卖力。尤其是一位姓唐的四川籍妇女干得特别出色,一位女同志在用机油擦板,实在令人感动,如果都能像她那样出力,公路何愁早日铺不好?!谁说小岗人不能干,这位妇女的行为做出了强有力的回答。由于事先灯没有装好,大家摸黑还在干,没有锹干部们就用手捧,这难道不该表扬吗?收工已是晚上9点多了,干部们还要留下来研究明天的工作,直至深夜11点。”
因为村务繁忙,沈浩不能时时顶在工地上,为了确保工程能够保质保量的及时完工,他叮嘱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和几个村干部不能有丝毫松懈,一定要和群众一起干。而沈浩自己,一有时间就来到工地,和大家一起干。有一次,车子轧倒了水泥模板,刚拌好的水泥熟料撒到了地上,一时找不到锹,情急之下沈浩用手把水泥料一下一下捧回到路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谁都不浪费一点材料。
经过全村干部群众两个多月的努力,小岗人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道路延伸工程。经过决算,人工加材料总共花了27万元,比招标的方式节省了31万元的资金。村民们也从工程中得到了实惠,参与修路的村民每户都挣了1000多块。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一条路修好了,沈浩的形象在村民的眼里变得更加亲切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一场诉讼
在小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关方面为小岗村人家免费装电话。线路从村西头进,到村东头完。施工完成后,村东头一户已经先行装过电话的人家对施工人员说:你不能走,得补偿我一卷电话线。施工人员纳闷:为什么?那户人家说:同样是免费装电话,东头的人家用的电话线比我家的长多了,所以要补偿我。
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在小岗村可不是一两起。有些事情,沈浩有亲身经历。在沈浩记录修建友谊大道的日记中,还有这样的一段话:“经过两委研究决定,动工修路前请报名参战的人吃一顿饭。上午10:00召开动员会议,与会人员不到40人,但到吃饭时就不像话了,一下去了70多人,有老有小,还有妇女和孩子,大家都拉着架子站着,手拿一双筷子等着吃,没有人主动帮忙……这怎能不令人为能否铺好路而担心呢?”在一个拥有崇高的政治荣誉、号称“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在这样的一个村落里,改变人的素质,比改变人的环境更为重要。改变人的素质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几个月的踏踏实实工作,小岗村的群众已经喜欢上了沈浩,在2004年8月29日的日记中,沈浩写道:“昨天下午和晚上都有村民来住处与我谈话。有的是当年的带头人。谈小岗20多年没有发展的根本原因,谈个别‘村霸\’的作恶多端。然而谈得更多的是,让我挺直腰板,要坚持住,小岗村95%以上的村民是支持的。还剩(指活着的。作者注)12名‘大包干\’带头人,有10个人是支持的。说不要让我走,假如走到合肥,还是要把我请回去。说3年后,若我非得回去,一定敲锣打鼓把我送回去。我能听得出,他们都是真心话。”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让沈浩看到了改变小岗人素质的希望和抓手。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由于带头强占的是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影响,所以多年来无人敢过问。沈浩还了解到,就是这位大包干带头人,前些年担任村干部时,截留挪用外地企业捐款,将一些企业捐赠的校服侵吞,上街摆地摊叫卖,影响十分恶劣。在小岗村,他总是以改革开放的功臣自居,强占集体资产是集体应该给他的“回报”。很显然,这种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想法助长了邪气的增长,导致了部分跟着学的村民素质的下降。很显然,要想改变这些,必须要收回集体资产。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其他的改变就无从谈起。
收回集体资产谈何容易?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一趟又一趟的上门,苦口婆心劝说。但是,那位带头人就是不为所动,以种种理由拒绝让出集体资产。
在说理不通的情况下,沈浩拿起了法律武器。他找来小溪河镇司法所的张秀华,将那些强占集体资产的人起诉到了凤阳县人民法院。法院很快下达判决书,让那些人归还集体资产。个别人仗着自己是大包干的带头人,不服,又上诉到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中院经过审理,驳回其上诉,维持原判。通过这些程序,被强占多年的村集体资产终于被收回了。
小岗人看见了一个敢于碰硬的沈浩,也看见法律的神圣。法制的理念开始更多地融入小岗人的生活,在一系列制度的规范下,首先是村两委的素质开始提升,带动的自然是群众。在今天已经开始发展旅游经济的小岗,小岗人的良好素质已经让前来投资和旅游的人深有感受。
新闻推荐
凤阳农民经纪人“把脉”农产品产销
凤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