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表演唱潘晓明 摄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凤阳歌。当代又被称为“双条鼓”。凤阳花鼓是安徽凤阳民间的传统艺术,是以说、唱、演奏、舞蹈表演为主要形式的一个独特的曲艺种类。它与凤阳的花鼓灯、花鼓戏并称为“三花”,被誉为“东方芭蕾”。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凤阳花鼓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称帝后,为了充实帝乡凤阳的人口,从全国各地移民数十万徙居凤阳,于是形成了南北民间艺术的大融汇,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花鼓小唱。不久,由于中都城的罢建,加之自然灾害和苛捐杂税的重压,移民们开始了大规模的逃亡。逃亡中,他们以夫妻、母女、兄妹、姑嫂等结伴而行,将花鼓众多乐器中的一鼓一锣取出,作为演奏乐器,口唱民歌小曲,以此谋生和自娱自乐。于是凤阳花鼓以有别于其他花鼓的形式而正式诞生了。
随着移民的不断外逃,凤阳花鼓流传到华夏的大江南北。据史料记载,除新疆、西藏外,我国其他地区均能见到凤阳花鼓的身影。甚至飘洋过海,传到我国台湾,以及日本、东南亚一带。这是凤阳花鼓的第一次大传播,也可以说是凤阳花鼓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清乾隆年间,凤阳花鼓被宫廷所青睐,每逢乾隆皇帝生日举行万寿庆典演出时,凤阳花鼓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节目。《霓裳续谱》中就收录了《花鼓献瑞》、《鼓乐呈祥》等凤阳花鼓曲目。凤阳花鼓对戏曲影响最大,如收录于清乾隆年间编纂的《缀白裘》集中的《花鼓》一戏,最初为昆、徽剧目,因深受群众喜爱而常演不衰,并向汉剧、秦腔、豫剧等剧种流传,成为这些剧种中重要剧目。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曾演过《打花鼓》一剧。
凤阳花鼓对曲艺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作用。山东琴书中最常用的曲调便是《凤阳歌》。与此同时,凤阻花鼓还渗透于小说、诗歌、绘画、雕刻、剪纸、花饰、木偶、皮影等多种艺术领域。清初画家顾见龙的《花鼓图》,现今还存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可以说,凤阳花鼓在清初中期,不但技艺完全成熟,而且对各种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其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20世纪初,留声机、唱片最先传入上海,凤阳花鼓是当时被录入唱片的主要民间艺术之一,如上海的“百代”、“胜利”、“大中华”等唱片公司都制作了大批凤阳花鼓唱片。以凤阳歌牌名和歌名的唱片,就有33首之多,周璇、白牡丹等大批著名艺人都参加了演唱。1933年,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作为电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银幕上出现。抗日战争时期,《凤阳歌》歌词经过改编,成了鼓舞亿万人民抗日救国的革命歌曲。我国流传甚广的民歌代表作《茉莉花》,它的前身就是《鲜花调》,而《鲜花调》最早就出现在凤阳花鼓曲目中。这一时期,以凤阳花鼓在音乐上的传播为主要特点,掀起了凤阳花鼓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迎来了艺术发展史上的春天,也是凤阳花鼓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高潮。它从内容、曲调、道具、服装服饰到音乐舞蹈等都有了很大变化。最大的不同点是剔除了小锣,只用小鼓,由二三人演唱改为多人演唱,而且边唱边舞,队形、打鼓方法上也有多种创新。因此,凤阳花鼓又被改称为“双条鼓”。1955年春,凤阳花鼓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著名曲目《王三姐赶集》。据统计,各地民乐中有凤阳花鼓调牌名、歌名的共有500余首。
改革开放后,凤阳花鼓作为凤阳“一绝”和凤阳人民的名片,多次出现在各种艺术赛场和庆典集会上,展示了旺盛的生机和艺术魅力。现在凤阳花鼓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滁州市和凤阳县领导及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了凤阳花鼓研究会和凤阳花鼓艺术团进一步对凤阳花鼓遗产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让凤阳花鼓这朵艺苑奇葩开得更加旺盛、更加灿烂。
新闻推荐
互换房屋已多年 反悔索要被驳回
凤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