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一年到头最重要的一餐饭,365天中最丰盛的一餐饭,春夏秋冬最完美的一餐饭。它的意义不在于充饥裹腹,而是辞旧迎新的一种象征。滁州城乡的这一餐饭,家家户户都倾其所有,将辛勤创造的丰硕香甜展示出来,摆满餐桌;男男女女,都各尽所能,施展才艺,让鲜辣五味盛满碗盘;老老少少,都合力同心,忙前忙后,让这年岁暮的最后一顿晚餐,吃得酣畅痛快,热闹欢乐。这一餐饭,尽管城镇乡村、穷家富户,菜蔬多少有异,花样品种有别,但有三个传统菜肴,是家家必做,户户餐桌必摆的。
鱼
鱼,余之谐音。余粮余钱,饱足余欲之谓也。人生在世,谁不想过宽绰有余的富裕生活呢?人们在意识中寄托自己的感念,于是就有了年夜饭餐桌上那盘不可缺少的鱼。
年夜饭的鱼,一定要鲢子鱼。人们希望的是年(鲢)年(鲢)有余(鱼)。煎烧时,要保持鱼的完整,搞得缺头少尾,断鳍损翅,那就不吉利了。这鱼不是供吃的,而是供看的。吃了就没有“余”了,那是忌讳。只有原封不动放在那里,才符合人们“余”的意愿。年夜饭端至桌上的那盘鱼,必将鱼嘴对着尊长,以示敬重。
过去人们年年期望有余,年年无余。正如当年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所说,皖东农人实在穷灰了,走投无路,求财无门,才创造了大包干。这一场真正的农村革命,使人们摆脱了贫穷,迎来了丰乐有余。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现在的滁州城乡,家家有余钱,户户有余粮,饱足余裕,不再是遥远的祈盼,而是欢乐无涯的现实。但大年新春仍然要做一盘红彤彤的鲢子鱼,放在餐桌上做样子。这盘鱼,是古风旧俗,忆昔追往,是一枚历史的印章。作为一种心理的显露,它覆盖着过去的眼泪、呻吟、凄苦、向往;它汇聚着现时代的丰盈、喜悦、豪情、希望。这一道独特的年夜饭菜肴,蕴含着人们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艰难历程,观赏鱼比食鱼韵味更长。
圆子
滁州在历史上是多灾多难的。这里的人们骨肉离散、雁飞南北、兔奔东西、手敲花鼓走四方的日月,延续了数百年,因而人们对“团圆”二字看得尤重。年夜饭的餐桌上,有了一道不可缺少的圆子。
据说,食圆子的风俗,可以上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现在,太平盛世,日月美好,辞旧迎新的年夜饭,合家聚在一起食圆子,是一种喜庆的象征。天是圆的,地是圆的,太阳月亮是圆的,滁州人视圆为大吉大利。取天人合一之意,人际交往,居家生活,逢年过节,都希望有个圆圆满满。这种愿望融汇在圆子之中,使圆子在五彩纷呈、香辣酸甜的菜肴之林中,独占鳌头,以一种特殊姿态,凝聚着人们传统的文化意识,承担着人们团圆的喜悦,洋溢着除夕夜的欢乐之情。
年夜饭的餐桌上,鱼不能动筷箸,要让它余下去。但圆子就不同了,一家人天南地北,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力尽智,辛辛苦苦,创造财富,为这个家架梁立柱。好不容易盼到了一年一度的除夕欢聚,慰藉老人,爱抚妻儿,亲妮兄弟姐妹,喜不可言,乐不可支,都凭圆子表达自己的欢愉,寄托自己的柔情蜜意。其它美味佳肴还未怎么来得及品尝,那满满的一大盘圆子,刹时间便一扫而光。
圆子里有天伦之乐,圆子里有团圆之欢,圆子里有生活之美好。年夜饭的圆子,带给千家万户的是兴旺和睦,吉祥幸福。
平安菜
平安菜,是将菠菜、萝卜、芹菜、冬笋、香菇等多种蔬菜杂拌在一起的素菜。它红绿相映,五光十色,鲜艳夺目,常被人称为“什锦菜”。此菜因多种蔬菜攒聚而成,又有人称其为“攒菜”。还因是多种菜蔬有色有香、有滋有味地搭配,也有人称其“和菜”。和菜者,含有一家人和和美美,处邻居和和气气,天地人和谐相亲的深意。平安菜,反映了人们真诚的生活态度,善良的处世心态,好美的人生向往。
年夜饭,大鱼大肉,烧鸡炖鸭,荤菜居多,唯平安菜素净清淡,新鲜粉嫩,色彩丰富,给人一片春天的遐想。在吃腻了荤菜之后,以老人为中心,互相恭嚷食平安菜,一品清新美味,二借机祝福平安。
平安菜,是一种富含深情的菜。家有金贵孩子者,菜中必有红红的小萝卜头;家有上年纪老人者,菜中必有严寒不调的芹菜;家有新婚夫妇者,菜中必有丝丝相连的藕;家有人在外未归者,菜中必有豆腐干拌入,豆腐豆腐(都福都福),寄意遥远的祝愿。“平安是福”,是人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从这个意义上说,滁州人过年的主题主体,都是寻求平安。大年新春,人们图个吉利,烦恼的事,都已忘却,人们寄希望于未来,把心里向往的一切,都倾注在普普通通的平安菜上。
往年的年夜饭,摆鱼是愿望,食圆子是祈求,尝平安菜是渴盼。先人们为了这些,一代一代苦苦地追寻。而今,新一代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将先人们无法实现的梦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现实。大年三十年夜饭,依然要摆鱼,那是传承古俗、告慰先人;依然要食圆子,那是享受生活、领略和谐的美味;依然要尝平安菜,那是赞叹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幸福。年年过年,岁岁吃年夜饭,那鱼那圆子那平安菜,还将继续摆下去食下去,那是民俗文化中不可丢弃的珍宝。
新闻推荐
凤阳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负促发展
凤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