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阳县临淮关镇通往滁州、蚌埠和县城的三岔路口,雕塑着三头发飙的牛,这是临淮关镇的城雕——“犇”。近年来,临淮关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犇”牛精神,扎实推进城镇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突出规划先行地位
千年古镇临淮关镇古称濠梁、濠州,是淮防和航运的重要关口和物流集散中心。由于种种原因,该镇近年来街道凹凸不平、宽窄不一,污水横流,镇容镇貌脏乱差,群众怨言颇多。针对这种情况,临淮关镇领导班子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发扬三头牛“犇”精神,决心抓好城镇建设。
按照“新建与改造同步、扩容与提质并举”的城镇建设思路,镇里组成专门班子,聘请专门机构,制定了城镇建设面积13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即:依托交通便利的优势,规划一个8平方公里的中小工业园区。园内新开南北向两条总长约4000米的大道,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做一个城北片新城区建设4平方公里的详规,开发了总长4000米的2条新商业街,并配套建设一个淮河文化广场;以首批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临淮村为示范,规划一个自濠州新路往西的占地200亩的淮滨新村移民小区;发展旅游业为主,对老塘湖进行综合开发,同时有计划地恢复和开发古代遗留的濠梁八大胜景,把临淮关镇建成一个岸柳、鱼游、鸟鸣、物丰、人怡的旅游胜区。目前,该镇城镇建设规划已经通过批准。
全力推进建设进程
为提高文明创建硬件建设水平,唱响“全省旅游乡镇”和谐曲,该镇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把重点项目分解给每一位领导成员,挂牌督战、限期完成。对镇区内狭窄、弯曲的路段进行拓宽取直,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在建设时与旧城改造紧密结合,拆迁了道路两侧破旧低矮建筑物、杂乱无章的居民房屋和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少数企业;将公路南侧老塘湖良好的水资源作为公园建设的重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改善和提升了人居环境。
临淮关镇还以改革的思路进行谋划,经营好公路两侧的土地,促使土地增值。去年以来,多方筹措资金2亿元,新修主干道20公里,改造慢车道40公里、下水道40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20公里,架设路灯400余盏,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新建防洪墙2公里,新建占地9亩的大型菜市场、公厕4所、篮球场3个,占地30亩的社区医院和占地20亩的人民广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195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性大楼。为切实改善民生,按照旧城改造的要求,该镇集中拆迁低矮旧房8万多平方米,又新建了3处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拆迁及转移安置小区。同时,投资100万元整修2处农贸市场,搭建遮挡棚、开挖下水道、修建公厕等基础设施,彻底解决了占道经营、交通阻塞状况。
强化城镇监督管理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在城镇建设与管理方面更是如此。临淮关镇紧紧抓住创建“安徽省旅游乡镇”“滁州市首届文明乡镇”以及凤临路改造难得的机遇,建立和完善了城镇管理体系,成立了凤阳县市容局临淮管理分局,配备1辆市容管理车,抽调7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市容管理工作,按年度从财政拨付办公经费。该镇对环卫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大大提高了环卫工人的积极性。同时,增添了城区小巷道和行政村二级环卫工人,整体推进创建。
如今的临淮关镇水泥路纵横交错,明清式新农村住房整齐划一,各项事业井然有序,临淮关镇就像发飙的“犇”牛,突飞猛进,蓬勃发展,千年古镇正焕发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三招巧解两难题凤阳县积极拓宽农民工就业路纪实马顺龙
凤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