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画,又称龙凤画,是安徽省凤阳县特有的一个画种。2006年12月14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凤阳民间传说:元朝末年的一天,从远处飞来一只五彩绚丽的凤凰,落在临濠城西南,轰动全城,百姓纷纷前来观看。知府得悉,领衙役赶到那里,然而凤凰却飞去无踪了。知府认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便命衙役挖地寻宝,但却一无所获,留下寻宝的大坑败兴而归。第二天清晨,当时还是乞丐的朱元璋给他母亲下葬,路过坑旁时绳子突然断裂,尸体滚落坑中。紧接着一场狂风暴雨,大坑瞬间被土填平,还形成一个高大的土堆,这就是明皇陵“凤凰点穴、知府挖坑”的传说。后来,那只美丽的凤凰就被画师绘在了纸上。朱元璋对凤画情有独钟,他登基后在建中都城时,曾在全国征集许多画凤高手,参与皇城的石刻。中都城(遗址在现凤阳县)罢建后,其中一些艺人流落凤阳等地,以画凤卖画为生。
明清两代,凤阳府城内已发展到数十家凤画店。盛行时期画凤之人竟多达上百人,他们聚集在府城东街,因此人们把这条街称为“凤凰街”。当时凤阳府是一个大府,管辖着九州十八县,非常繁华。凡外地来此诉讼、赶考、经商的人,回去时往往买几幅凤画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就连外国的传教士也要购买大批凤画带回本国。当地的老百姓在婚嫁、乔迁、逢年过节时都要挂上凤画以图吉利。因此,凤画作为凤阳的一个民间美术特产,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凤画给予高度重视, 1983年成立了凤阳县美术家协会,1996年成立了凤阳凤画院,并多次举办凤画艺术培训班,使凤画艺术得到了新生。凤画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参赛活动中,获得奖项,其影响不断扩大,并出现了一大批凤画艺人,马夕林、吴德椿、吴文军、王锦胜、涂维良、刘云刚、张维武、王云之、吴恒元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凤画作品的题材很多,而经常画的有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图、飞凤赶麒麟、带子上朝、四扇屏、五凤楼、百鸟献寿等8种传世作品。
凤画经过历代的改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和风格。如凤的形象必须是蛇头、龟背、鹰嘴、鸡爪、如意冠,这些和一般的凤凰形象有相同之处,但凤画又有其严格的特征。凤的尾羽有九条,中间三条是主尾羽,长而飘逸,色彩绚丽多姿,卷曲自如,两旁各三条次尾羽,形式和中间的主尾羽一致,只不过显得短小一些,色彩和主尾羽可相似,也可不相似,但两旁的次尾羽的色彩一定要统一。凤翅也有严格的规定,每只翅膀由九只初级羽翅组成,左右一对合拢为十八支,称为十八翅。凤凰的颈背部是竖立的颈羽,组成既有规律而又参差不齐的五束。颌下是一束山羊胡子样的细毛。在画法上,凤画在吸取工笔花鸟画勾线、敷色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兼蓄年画的通俗画风,色彩讲究鲜明,而又不俗气,极富装饰味,深为大众所喜爱。
新闻推荐
凤阳花园湖行洪区撤退道路通过竣工验收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