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永安小学在校学生982人,其中留守儿童有303名,每三个学生中间就有一名留守儿童。在这里,全校教职工义务地担当起留守孩子的“妈妈”,倾心教育、帮扶留守孩子,为303名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营建了一个温暖的亲情家园。
永安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学生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认真调查摸底,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掌握其父母的外出走向及托付于何人何地等情况,形成调查报告,分类梳理,认真分析,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父母基本情况、委托监护人基本情况。该校对老师作出具体要求,让老师经常找学生及其看护家长谈心,让孩子在内心形成一个“我们不和别的孩子比吃比穿,我们和他们比明天”的理念。
留守学生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害怕孤独,比较自卑。由于缺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他们的心理比较封闭,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差一些。面对这一情况,老师们采用“开小灶”的方式对其进行个别辅导。五(1)班的王雅楠,父母常年在上海打工,她在家乡和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雅楠不和班上同学交流,性格内向,成绩落后。为此殷付丽老师以教师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向小雅楠倾注爱心。在课堂上,鼓励她大胆发言,课后补差补缺。王雅楠奶奶深情地说:“殷老师经常在星期天来看望慰问我们,给雅楠学习用具、零食,还跟我们通报小雅楠在校表现,一起商量怎么样才能把孩子成绩搞好、性格变开朗。好老师啊!” 如今小雅楠变得活泼多了,课堂上发言多了,和同学交流多了,主动帮助别人多了,自信心增强了,成绩也逐渐上升了。
为在全校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永安小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自立自强、自爱自信的良好品质。而且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学生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他们位于最前面,组织大型活动也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学生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每学期学校都向留守学生家长寄出一封公开信,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并定期开展“爸爸妈妈,孩儿有话对你说”及“爸爸妈妈,孩儿进步了”等书信比赛、“我是自立自强的好孩子”演讲、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与主题班会。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敞开心扉、树立自信、培养自立自强品质创造了条件。
我们在留守儿童之家发现一位叫刘冰的女孩正在专心致志地练习舞蹈。由于父母在外地,刘冰出生后一直跟随外婆,后由于外婆身体原因,现寄宿在舅舅家中。据介绍,小刘冰10岁了,和父母相聚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一年。我们在与小刘冰交谈过程中,发现她脸上难以掩饰的是一种对亲情的渴望。当记者问及“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小刘冰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咧着小嘴巴说:“想,我每天都很想他们,学校安装了亲情电话,让我们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打电话。我每次都打电话给他们……”刘冰的班主任李品荣老师介绍,刘冰刚到学校的时候,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眼神还经常溜出窗外。李老师就主动找刘冰,问她能不能回答好问题,刘冰羞涩地说能,但就是胆小不敢举手。李老师认为,对待留守学生,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留守学生心灵的同时,要对她们逐步提出要求,这才是真正的爱。在老师的帮助下,小刘冰进步很快,各科成绩在班里都名列前茅,还当上了班长。
亲情在博爱中荡漾,孩子在关爱中成长。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还将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诚然,党和政府就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出台了许多关爱、帮扶的政策和措施。然而,如何使这些适龄儿童在教育这个起点上享受到亲情、博爱和公平,凤阳县永安小学的老师们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社会、家长的认可和满意。我们相信,这些缺少亲情的孩子们,在社会大家庭的呵护下一定能健康成长,共享和谐阳光。
新闻推荐
“产业风”吹热“农经济” ——市“三农”总挥部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场见闻 本报记者蒋 波
“产业风”吹热“农经济” 市“三农”总挥部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场见闻 本报记者蒋 波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