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1年的张立阳,曾经在凤阳县临淮中学担任了8年的校长,2009年初,他来到了凤阳中学任职。当时学校高一生源流失现象特别严重,全县每年中考的前100名平均留下来的不足30人,前200名中留在凤阳中学就读的不到80人。
面对这种现状,张立阳首先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做起了“访谈”。他利用课余时间去老师办公室串门,与每位教师谈心,了解学校情况,一起分析学校存在的问题,一同商量对策。面对教师迷茫、困惑的心态,张立阳在第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不能把握结果,但是我们能让过程更加完美”。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他每天上下班总是尽力做到早一点去,迟一点回。学校教室的空调坏了,水房的水管漏水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安排人维修。无论冬夏,他经常深入年级,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情况,以及各班级包干区、教室卫生的保洁等情况。并且坚持每天巡视校园多次,看看课间活动是否文明有序、教学秩序是否严谨,看看校舍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让过程更加完美,让结果不留遗憾”, 正是这个以身作则理念,在学校里形成了一种榜样的力量,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全校师生的思想境界,贏得了领导教学工作的主动权,也正是这个正确的办学理念,为2009年高考(2009年高考中,凤阳中学应届达本科线人数462人,首次突破400人大关)的初战告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度治校
张立阳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彻底改变学校落后的现状,就必须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外化于明确的学校规章制度中。他着手制定了一套适合凤阳中学长远发展的科学、规范、民主的规章制度,又制定完善了《凤阳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等多项规章制度,并且把学校的行政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塔级式”管理转变为“扁平式”管理模式,但又保留了以校长、中层领导、年级组长为主体的三级管理模式。要求学校所有干部不分职务高低,人人都得管事,人人都得上课,人人都得接受管理、监督和考核。
立足于学校学困生面大、高分生少的弱势格局,他在各年级建立了“因材辅导制”,对一些学困生实行“补缺补差”,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具体的老师,包干到人,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并且要求全体教师重过程,抓细节,力求从每一次备课、每一节上课、每一次作业批改、每一次考试命题、每一次评讲抓起。提倡“小题大做”、“错题重做”、“一题多做”、“难题少做‘。教导处与教研室领导不定期、不定时地深入到各个班级了解教学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感化--转化--优化“的教学模式,认认真真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破旧立新,给凤阳中学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在2010年的高考中,凤阳中学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应届达本科线人数550人。最高分674分,位居滁州市第五名。
教研兴校
2009年底,张立阳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完善了《凤阳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再一次明确提出了“教研强校,研学结合”的战略。
他要求课堂做到“三个转变”、“四个注重” 、“五个要让”。“三个转变”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四个注重”是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感渗透,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五个要让”是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要求各备课组立足学校生源现状,把过高、过难的教学要求降下来,把学生思维、应考的能力提上去,并侧重在掌握和理解上做文章,力求做到“梳理知识线,扩大知识面,结成知识网,形成知识链”。
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培养模式,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派出了100多人次赴外地考察学习,还邀请了多位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使凤中仅在2011学年,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就达23篇,获奖论文15篇。在省、市级优质课大赛中,有9位教师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有9名老师被评为滁州市第三批骨干教师,其数量居滁州市同类学校之首。在学科竞赛中,风中40名同学分别获市级一、二、三等奖。
在张立阳校长的带领下,凤阳中学经过三年的卧薪尝胆,负重前行,成功实现了“三级跳”。2011年高考,应届达本科线人数697人,实现了全市同类学校“争先进位”的目标。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市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凤阳中学又喜获“滁州市高考质量进步奖”。
园丁追踪
只有承认差距,才有可能缩小差距;只有坦诚落后,才能实现跨越!——题记
新闻推荐
凤阳确保节日市场繁荣稳定
凤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