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开理
当时光老人把历史的车轮推到2006年的时候,凤阳县小岗村传来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沈书记要在小岗村搞蘑菇生产并且从安徽科技学院聘请了以苗娟为首的三名大学生。沈浩向他们说:“小岗村之所以发展慢,就是因为没有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进来,都想着考出去,没有想着回家乡发展农村的各项事务。你们来创业,我们一定想办法扶持你们!每个大棚村里给5000元补助。”接着他又向大学生们描述了小岗村发展规划和美好蓝图,激励大学生们为发展小岗贡献青春。大学生们到来后,沈浩四处奔波,为他们创业争取扶持政策。2006年底,凤阳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鼓励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的实施意见》,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凡在小岗村发展双孢菇产业的大学生,每新建一个450平方米的标准棚,可向当地信用社申请贷款10000元,财政贴息;同时政府无偿补贴5000-6500元扶持资金;在双孢菇生产规划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县里承担;小岗村党委负责免费安排大学生住宿;到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其保险费用由当地财政负担;来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把户口落在县内任何乡镇,并可随时办理转、迁手续。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在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考核,对于表现突出者,县委、县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并将其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任用。
诸位可别小看了这三名大学生,他们可都是生物工程系里百里挑一的高材生。沈浩把他们请来,主要是想通过他们亲自示范操作,让第一批蘑菇在小岗的大棚里长出来。他想要让村民们看到生产蘑菇并不像有些人讲得那么神秘。只要掌握了几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那一个个白胖胖的蘑菇,就会你挨着我,我挤着你,争先恐后拼着命往外拱,你想按都按不住。经过几个月努力,第一茬蘑菇真的在小岗村诞生了,每个大棚收入高达3万元,村民们吆喝着都跑来参观,那场景非常热闹和令人激动。大伙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我看这家伙也不怎么娇养,好种;有的说山上没人问事都能长出野蘑菇来,如今像服侍孩子那样,没日没夜地照看它,还有搞不好的吗?有的说,这玩意儿投资小赚钱快,而且选的又都是些新品种,市场效益肯定好。沈浩高兴地说:“乡亲们有超前经济意识,大家真想搞就放下心来搞,遇到技术上的问题,可以随时请教这三位老师。我的口号是,要想富,种蘑菇。”沈浩的一席话赢来了一阵掌声,大伙儿说:“行!沈书记,我们听你的。”
小岗村掀起了一股种植蘑菇的热潮,创业大学生们把现代农业技术带到了小岗。优惠的扶持政策让小岗村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沃土。安徽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湘潭大学等12名大学生相继走进小岗。在创业大学生的引领示范下,小岗村建设驶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安徽科技学院的3名大学生领建了蘑菇园,并指导带领18户村民种植。生产规模从初期的35棚、占地28亩,发展到以后的179棚、占地150亩。
大棚建好后,人们便迫不及待地在蘑菇棒上种上菌种,每天夜里都在做着发财的梦。在众人的期盼中,一家家白胖胖的蘑菇真的长出来了,周围的群众也闻讯跑来这里参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有关蘑菇方面的话题。小岗村大棚蘑菇种植获得了成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报纸上、电视里有关小岗村大棚蘑菇的消息日益多起来,沈浩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和安徽一家龙头公司签订了销售蘑菇的合同,年产值400万元。村民们每天数着一沓沓大红票子,心里那个乐呀,比娶了新媳妇还兴奋。
新闻推荐
凤阳“电”亮乡村惠民生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