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是指一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力和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必须依赖硬实力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这样,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
一、滁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1.历史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皖东文化呈现兼收并蓄,包容性很强的特点。历史上曾诞生或涌现出许多彪炳史册的名人,如三国名臣鲁肃,开国皇帝朱元璋,抗倭名将戚继光,清代状元戴岚芬,一代名导演卜万苍等。外籍来滁为官的有唐代韦应物,宋代欧阳修、辛弃疾等等。上述名人,或留传政声,或开创新王朝,或著作名诗、名文,无不闪耀着传统优秀文化光芒,为后世仰慕。
2.人文和自然景观独特。历史上,滁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缕遭战乱“黄巢陷滁州”、“赵匡胤克滁州”、“朱元璋攻滁州”、“李自成夺滁州”等刀光剑影,在这里燃起不熄的烽火。滁州曾有过两次历史辉煌,一次是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建立明王朝,统一了中国。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先河。因此,革命、战争和改良的足迹成就今天旅游的一大景观。截至2010年底,全市旅游景点区总数达到23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
3.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丰富。洪山戏、凤阳花鼓、凤画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洪山戏是流行于来安、天长一带的地方小戏,有着古代傩舞的遗风,洪山戏为安徽省稀有剧种之一,来安县洪山剧团是洪山戏唯一的专业剧团。凤阳花鼓来源于江南明初被江浙移民带到凤阳。每当凤阳移民春祈秋报,或在农事节日里酬神还愿时,花鼓便成为凤阳人一面娱神、媚神,一面聚人、娱人的文化工具。凤画,属于工笔重彩范畴的民间画,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受老百姓喜爱。
4.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快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585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音像制品、艺术培训、演出业共1235家,印刷企业199家,书店151家,从业人员近1.1万人。文化市场在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滁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瓶颈制约
1.经济力量较弱。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根基。在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需要经济强有力的支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须依附于必要的硬实力才得以凸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滁州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与改革发源地的地位相比,与周边其他市相比,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规模还不够大,这势必严重影响对文化的投入。
2.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滁州市现有的文化建设和管理系统带有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文化建设和管理系统有失权威性、公正和公平性。文化管理机构建设不健全,缺乏稳定充足的财政保障。
3.文化辐射力不强。文化软实力强的一个表现就是它的文化的辐射力远。目前滁州市文艺精品力作不多,广播影视宣传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出版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4.文化产业化程度低。部门之间各自为阵,文化建设基本战略思路不清晰,文化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大,对经济推动力量有限;文化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少,高层次管理、经营人才更少。
三、提升滁州文化软实力的几点建议
1.制定并完善滁州文化发展规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精品带动战略。要强调精品意识,让更多具有滁州鲜明烙印的文化精品走向全国。(2)人才兴文战略。通过多种渠道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文化队伍,形成发展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及人才流转的机制和氛围。(3)文化产业突破战略。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和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挖掘、包装醉翁文化、大明文化、儒林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战略。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5)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战略。对琅琊山、明皇陵、吴敬梓故居等文化遗产一面保护,一面要利用,与旅游业相结合,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2.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争取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地方文化、艺术、文博、演艺、民间文艺中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以及文化产业示范项目进行专项扶持,强化政府资金导向功能,扩大资助范围和对象,以推动和鼓励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壮大。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使用的资金投入,加强对乡镇、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关系,转变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作者为滁州市委党校讲师)
新闻推荐
一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
来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