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雅
2月4日,汊河镇政府门前好不热闹,近百家企业聚集在这里,包括电子、机械、轨道装备、服装、食品、物业管理等方面,提供近千个工作岗位。招聘会现场,求职心切的求职者们将服务台围了个水泄不通,纷纷上前咨询,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介绍用人单位情况的宣传单很快被一抢而空。从陈塘村赶来的村民冯琴去年刚学了裁缝,原本打算过完年到外面的服装厂打工。如今,没想到岗位送上门来了,当场就与汊河镇的一家制衣公司达成了意向用工协议。
收入高一点,生活好一点,工作环境好一点,保障全一点,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子女父母身边……这些都是在外务工人员的心里话,其实无论在哪里打拼,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梦。
在外打工的老张在招聘会上仔细研究着每家单位的招聘启事。他告诉笔者,他心里正盘算着过完年后是否还继续外出务工了。
2001年,30岁的老张带着妻子来到现在工作的工厂开始了他们的打工生涯。每年过年的时候老张总是既高兴又发愁。喜的是在外一年终于可以回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了,看看爹娘;愁的是可能苦苦排一夜的队还是买不到火车票。
“汊河现在发展得这么好,有很多工厂、大型企业也在汊河安家了,回乡谋发展,这是我们多年的愿望。看到有这么多单位招人,我决定不出去了,就在家门口打工。”回到家看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老张激动地说。
回乡就业,陪伴在亲人身边,过上安稳日子,这是他们的期盼。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特别是南京江北新城建设、大滁城建设以及南京湾、碧桂园等一批特大项目的建设,加速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汊河镇的快速聚集,在汊河发展的企业和个人必将收到汊河蝶变带来的回馈。
在招聘会现场,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王俊杰正在和一家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他告诉笔者,原本他和许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一样,立志一定要留在大城市工作发展,从来没有想过要回汊河工作。怀揣着大城市生活的梦想,俊杰在自己大学就读所在地找了份工作,半年时间不到,他就已经被扑面而来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以我的工资水平,想在大城市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使不买房子每个月租房的费用也让我的工资去了一大半,还有伙食费、交通费,外加平时的各种应酬,一个月的工资一分钱结余都没有,有时甚至还要靠父母”。在父母的劝说下,俊杰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回到汊河,到镇政府就业和社会事务保障所登记了求职信息。没想到没多久,镇政府就给他打来电话,说年底有一场招聘会,建议他去现场参加应聘。今天他来到现场仔细查看了各家单位的招聘启事之后,觉得这家企业提供的岗位在工作性质上很适合自己。详细了解了公司情况之后,经过斟酌,俊杰决定回到家乡、回到汊河。
“汊河发展很快,交通很便捷,城镇面貌也有很大改变。全国著名的房地产商在这儿开发,在这里我买得起和大城市一样的房子。”他笑着说,眼睛里流露出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近年来,汊河镇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加强镇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强化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就业管理服务职能,努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促进充分就业。
“今年的就业技能培训可真让我长了本事,专业老师来教我们服装缝纫,这种培训真好,希望政府可以经常组织这样的培训活动。”来自汊河镇长幸纺织品有限公司的魏红娟如是说。
该镇每年会同县人社局、县职业高中开展历时一个半月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专业要求和企业性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争取让参加培训的员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更注重授人以渔。
新闻推荐
本报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春节期间全县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工作,从以下四方面强化监管。加强节日应急值守,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加强对全县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检查,注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
来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