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 杰)来安县水口镇清水村从5月初开始每户都配备了2只清洁小桶,1500户农户受益;16名保洁人员进行地毯式的清理垃圾,16辆保洁车不停地穿梭清运垃圾;由于垃圾长期积存使工作量增加,自5月10日以来,每天清运垃圾约5吨,这是5月29日下午记者在此采访时见到的一幕。水口镇将环卫市场化工作进一步延伸到新农村示范点、居民集中点和乡道村道所涉及的村民小组,先后投资193万元,对全镇农村环卫机制工作进行市场化管理。到目前,全县12个镇(乡)138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了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并且逐步向全县2869个村民组延伸,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会上被誉为“来安组合收运”模式在全国推广。
这项工作始于2012年9月。汊河镇集镇街道和汊河开发区作为2个标段对外公开招标,分别以87.8万元和57.8万元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承包了清扫、保洁、运输责任,由此拉开了全县各镇(乡)和行政村(社区)的环卫市场化帷幕,在滁州市乃至全省率先将农村环境卫生引入市场化运作和乡镇环卫清扫、保洁、运输推向市场;随后,所有乡镇以中标总价591万多元与市场进行了对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将垃圾收运全面推向市场,逐步实现农村区域环卫专业化保洁公司运作的全覆盖。建立了县、镇(乡)分级资金投入机制,由政府购买服务;到目前,共投入资金5500万元,其中,县财政2500万元,镇(乡)财政投入3000万元。
按照“村收集、镇(乡)运转、县处理”的要求,实现了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密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确保农村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达100%。全面建立一系列比较完善的农村环卫运作模式,全县所有乡镇街道、行政村以及县乡道、村村通道路范围内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和运输实行了环卫市场化运作。自上而下的成立了两级环卫管理机构,在全县12个乡镇设立乡镇环卫所,环卫所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全县138个行政村(社区)分别配备一名环卫专干。
运作近3年来成效明显,该县农村环卫实现了“三有六无”的工作目标:各乡镇有一支专业化的环卫保洁队伍、有一整套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设备、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工作机制;环卫全覆盖范围内做到无暴露性垃圾、无水面垃圾漂浮物、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横流、无杂草垃圾。
新闻推荐
孙桥人和他们的美好生活 本报通讯员韩先秀
来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