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时阴时雨。
来安县舜山镇敬老院里,三两成伴,或唠嗑,或踱步,或静躺,或收听,丝毫未受糟糕天气的影响。
这片静谧、祥和,院长许静华看在眼里,甜在心里。殊不知,让百十号五保老人安度晚年,一直是许静华多年来的夙愿。
许静华是“老革命”。1974年,从野战兵退伍。回到舜山镇和平村后,历任大队会计、民兵营长、村委会主任、书记、乡治安办主任。前后20年,许静华成了群众“知心人”,更成了“一家人”。
1994年5月,许静华食道癌手术。身体之故,让他撤离了一线。可是,刚过不惑之年的许静华,心里和群众始终难以割舍。翌年,大病初愈的许静华主动请缨,“扎”进敬老院。
许静华是个“有故事”的人。只不过,地点单一——敬老院里,对象单一——一批老人,情节单一——吃喝拉撒。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像一个个音符,在村里乡间飘来荡去。
1982年始建的舜山敬老院,当时只有危房13间,残垣断壁,冷落萧条。此情此景,让老人们情何以堪?
院长许静华开始着手修缮门庭。
第一期,扩建坐西朝东13间上下住宿综合楼,迁走舜山道班。第二期,对13间危房进行改造。第三期,建设坐北朝南14间上下住宿综合楼。
几个回合下来,敬老院今非昔比。百米长、4米宽的水泥路,从来舜路直入。院内,草木葱郁,春有花,夏有荫,秋有红,冬有绿,像花园般。住宿条件不断升级,目前,生活用品已实现睡床、棉被、洗漱、电视等15个统一,宾馆式享受。
住好,更要吃好。许静华动足脑筋,对2.5亩菜地实行小组承包,每年产值2万余元。利用4亩良田,种植玉米、小麦、瓜豆,年收数千元。发动养猪,创收万余元。平均每月杀头猪,吃不完就冷藏起来。蔬菜、肉,院里自给自足。舜山是苗木重镇。许静华就组织身体力行的老人,周边拾荒,提供柴草。一年下来,能省2、3万元。许静华还给院里添置了绞肉机、大饼锅、蒸饭器、大冰柜,适时调整老人们的胃口。
怕在院里“憋”坏了,许静华就带老人们外出游山玩水。像周边的南京中山陵等,常留下老人们的足迹。去年,9个人去趟北京,算是出远门了。
敬老院成立了管理委员会,老人代表参加,实现“老人管老人”。许静华制定了安全、学习、财务、卫生、食堂、门岗等一整套规章制度,有序运行,让敬老院切实成为老人们的“幸福港湾”。
许静华和老伴,吃住都在敬老院。每天夜间,老人们陆续休息。而许静华像保姆一样,还在一间一间的巡查,看看有没有“动静”,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2013年6月20日,照例查房。到老彭的房间,许静华感觉不对劲。室友说,突发脑溢血,情况危急,奄奄一息。许静华立即向120求救,并跟着去了县医院。为抢时间,许静华迅速背起老彭上了楼,送进手术室。最后,老彭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2010年11月,许静华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优秀院长。获此荣誉,许静华倍感自豪。
可是,老天似乎就跟许静华“过不去”。2015年4月,他不幸身患肺癌,做了左肺切除。
多次劝说未果的儿子和女儿以为,“老爸,您这下能退休了吧?!”可是,“故事发展”出乎预料。再次大病初愈的许静华,不顾子女“施压”,又回到敬老院。
“看来,我要把这老骨头交给敬老院了,难舍啊!”许静华的言语间,略带咳感,但很温暖。
新闻推荐
来安颁发安徽省首张农村宅基地与房屋不动产权证书 唐生山 杜永生摄
7月29日,安徽省不动产登记试点颁证工作现场会在滁州市召开,下午3点,在来安县政务服务大厅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该县张山乡庞河村的农民李老...
来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