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 苗 青摄
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给大地蒙上了一层“薄雾”,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在一幢瓦房前,秀和她的母亲在告别,秀整个儿哭成了泪人,她的妈妈也不停地擦着泪水。“妈,能不能不走?”“秀,妈也舍不得你,可你爸去世了,家里就没了顶梁柱,你二叔在南方打工,赚了不少钱,要在明光这个穷地方,何时才能熬出头呢?所以妈决定去南方打工。你在家里要……要……听话。”秀的母亲又忍不住哭了,懂事的秀帮母亲拭干了眼泪。母亲望了望她的家乡,灰蒙蒙的天底下,有一些破败不堪的冬毛草屋。一阵冷风刮来,屋子仿佛要塌了似的,而在毛草屋群中,还分布着些许瓦房,瓦楞上有许多枯草的继茎当风抖动着,怕是比毛草屋也好不到哪里去,快要干涸的河床,张牙舞爪的枯枝,让村庄愈发显得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气。母亲又看了看秀,终于一狠心向村外走去。望着渐行渐远的母亲,秀沉默了,在她的面前是一个水洼,她狠狠地踩了下去,水花四溅,就像秀的那颗心一样,碎了。这一年,秀9岁。
二
“喂,妈,今年回不回来过年?”“不回去了,去明光得不少路费呢,而且过年打工能多赚钱哩!” “哦。”秀激动的眼神顿时黯淡了。后来她的母亲还说了许多话,但她一句也没听进去,她只知道,自己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见到母亲了。秀的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她望着窗外,静静的想着:南方真的很好吗?窗外,一台最近才出现的怪物——收割机在收割稻子,几位苍老的农民站在田埂上笑得合不拢嘴。“这样的好东西南方也有吗?”秀自言自语的说着。
三
“轰隆隆……”“奶奶,这是什么声音呀?”秀打了个哈欠,“听说是修水泥路的,修好了要盖大房子哩!”秀一惊,脑海里立即响起了她二叔的话,“南方可漂亮了,路都是水泥的,到处是楼房。”秀立马变得十分开心,赶忙跑到屋外。路边,一个个巨大的滚筒在不停地转着,工人不断往里面放砂子之类的东西。秀还看到一辆车子,车前面有一个滚筒,在修好的路上开来开去。望着眼前的一切,秀惊呆了,她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里变成沥青马路、高楼林立的样子。
四
“喂,妈!你知道吗?我们家换房子了!”
“什么,换房子?”
“对呀,对呀!政、政府把我们的旧房子拆了,给了我们拆迁款,加上这些年你寄回来的,买了大房子,住、住进了楼房哩!”秀一激动,舌头总爱打卷儿。
“是吗?这才多少年,瓦房就变楼房了?”
“这儿还新建了工厂,婶婶就在一家服装厂上班,能赚不少钱呢!”秀顿了一下,“妈,你、你回来吧!我好想你呀,明光富了,你回来吧……”
母亲在那头已泣不成声了,她觉得,回乡的时候到了。
五
又是一个雨天,像是故意纪念十几年前的那一天似的,但在这个雨天,路上比那年热闹得多,沥青马路上行驶着各种牌子的小轿车,有一些打着伞的行人在匆匆地走着,路边绿树成阴,商店的橱窗中挂着各式的衣服,一些时髦女郎踏着高跟鞋在同伴前炫耀着新衣服,不时传来“嗒嗒”的声音。而在车站里,秀焦急地等待着,“妈!”在一群刚从车上下来的人中,秀一眼认出了她苦苦思念的母亲,泪水毫不留情地冲破脆弱的闸门泻了下来,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秀带着母亲走在街上,面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母亲激动不已,“变了,全都变了。”母亲喃喃地说着,深情地望着这片故土:漂亮的学校、崭新的医院代替了以前破败的住房,而一幢幢规划整齐的居民楼汇集在小区中,商场遍地都是,柏油马路在城市中穿梭……
六
秀成长着,她的母亲被迫背井离乡,她饱受思念之苦。她长大了,明光富了,她朝思暮想的母亲归来了。
明光成长着,它曾经是瓦房,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但现在,它是沥青马路、是楼房、是车、是工厂,是梦幻般的世界。
秀的明天会更好,明光的明天也会更好!
【点评】这篇文章以一个留守女孩的视角为切入点,以她的所见所思所想为线索,表达了留守学生内心的酸楚,描摹了社会变革给农村带来的临时阵痛,叙述了家乡的巨变,畅想了美好的未来。全文语言平实,没有口号似的呐喊,但是却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叙事魅力。
第12期
寻找生命的出口
中午在食堂吃饭,心情烦闷地很。
因为白天里的那道数学题怎么也解不出来。正在苦思冥想,偶一抬头,竟看见几只小鸟飞了进来。它们大概是常客罢,一进来就径直飞向了厨房的一角去觅食。阳光斜斜的洒在它们身上,很是舒心。良久,大概是吃饱了吧!只见它们扑棱着翅膀向来时的窗口飞去。“扑通”只见几只小鸟被弹了回来。这情景让剩下的鸟儿们有些不知所措。有的鸟儿因极度恐慌而到处乱窜,有的鸟儿则扶起受伤的同伴向其他窗口飞去,有的鸟儿则因害怕而迅速飞走……于是,原本安谧的场景顿时乱成了一锅粥。不一会儿,窗前就只剩下一只幼鸟还在那儿了。
它抬头望了望高高的窗户,阳光被玻璃折射回去,暖暖的。然后,它慢慢飞起,围着窗户来回转了几圈。突然,它好像发觉了什么,向窗前飞去。它站在窗台上,用翅膀轻轻的碰了一下窗户,它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微黄的小嘴微张,显得十分俏皮可爱。我的烦闷的心绪得到了舒展。突然,它往身后的反方向飞去,大概飞了有一丈多远吧!忽然就又停住了,转身鼓足了劲,猛然又朝窗户飞去。看它这样子,似乎是想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去撞开坚硬的玻璃。呵,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不过,它又怎可能撞得开呢?果然,坚硬的玻璃把它弹了回来,跌落到了地上。可它并不气馁,而是爬起来又继续朝窗户撞去,于是跌落……爬起……再跌落……再爬起……我也就这么一直注视着。如此经过了十几回合后,他终于用完了全身的力气趴在地上动弹不得。这就结束了吗?我心里想着。
不多时,我看见它的翅膀微微颤动了几下,它似乎想用翅膀撑着地爬起来。但它又怎可能会成功呢?我仔细一看,它的左翅已流出了鲜血——看样子是骨折了。不过它并未放弃生的希望。翅膀没办法用,它就用脚蹭着地面,艰难的,一点一点的向前挪。在离窗户还差一步之遥时,它突然不动了,它好像是精疲力竭了,我想,休息好了,就好 了。可是,为什么等了这么长时间它还是不起来?我实在是太揪心了,跑到窗户边,打开窗户。没想到,微风一吹,原本快要晕厥的它,竟然又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只见它似乎尽了最大的努力,头微抬,眼望着,双翅颤抖着,踉踉跄跄地飞出了窗外,消失在蔚蓝的天空中……
我顿时热泪盈眶:一只鸟都能坚持不懈,努力去即使断翅,也会努力飞向天空。那么,作为有思想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我们人的一生旅途沟沟坎坎,难免会有几块大石头挡住你的去路。这时我们要像受伤的小鸟一样,不灰心不气馁,勇敢顽强,努力寻找生命的出口,直到飞向蓝天。
【点评】标题新颖醒目,给人以思考。观察仔细,描写细致,字里行间洋溢着小作者关注生活,关爱鸟类深情。通过它受伤,仍然执着的寻找生命出口,飞向蓝天,生发感慨:人有时也要学习鸟类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寻找自己的生命出口,向着美好奔跑。
寻找生命的出口
南谯区大柳初级中学七(2)班 韩香
指导老师:陈世一
梦想·境界
凤阳中学高三(8)班 吴贤娴 指导老师:李 军
梦想因境界而生,境界因梦想而成。
——题记
我不主张个人崇拜,亦没有喜欢的政治明星,但我始终发自内心地欣赏着马丁·路德·金和他那一句灵魂深处的呐喊。“我有一个梦想。”这是我听过最有生机最具内涵的语句。短短六个字,气壮山河,掷地有声,点亮了曾经黑暗的世界,温暖了曾经严寒的岁月。是的,他的努力近乎徒劳,在当时充满歧视的社会中,他的付出显得苍白无力。直到他的生命如流水般逝去,他都不曾看见自己用尽全身力气想要创造的奇迹。但他用毕生的精力,呕心沥血地筑成了一部专属于自己的传奇。那是他人生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即使有委屈,即使有失意,即使烟花的绚烂绽放后终将落地,他已经完善了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即使后会无期,但在我心里,他从未远去。
奋勇拼搏是马丁·路德·金的人生态度,永不放弃是他的座右铭。为了梦想,马丁·路德·金不惜一切代价,“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马丁·路德·金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却成功的改变了以后的世界。他的经历让人敬佩,却又让人不由得生出些许惋惜。我读马丁,百看不厌,有泪可落,却不觉悲凉。马丁的人生境界让人望而却步,于是我只好对着他的画像顶礼膜拜,握紧他的名字与格言取暖。从此,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再也不畏惧严寒与苦难。感谢马丁,你的人生境界,点亮了我的岁月。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马丁,感受他灵魂深处的独白,感受他高不可攀的人生境界。
喜欢鲁迅,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或许是因为他能够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又或许是缘于他我行我素的标新立异。每当我读起他那撼天动地的个性宣言,我总会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想要起身为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豪鼓掌喝彩。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我听过最自信最有魄力的自我写照。曾经懵懂,不明所以,兜兜转转,模糊不清。初读鲁迅,如梦初醒,再读鲁迅,万事皆明。不再昏昏噩噩,不再随波逐流,终于懂得看似深奥的人生哲理:勇敢做自己,便是这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美丽。
鲁迅的人生境界,直率且深刻。没有那么多犹豫,没有那么多迟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毅然选择弃医从文,需要巨大的勇气。鲁迅做到了,似一轮新月,没有太阳的耀眼,亦有专属于自己的皎洁。沉默不是今夜的主题,爆发才是最鼓舞人心的交响曲。迟眠的人都见到,似缎光华,如霜美丽。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改变中国的伟人,永远感谢他给予我们心灵的洗礼。
马丁与鲁迅,两种梦想,一种境界;不同风景,同样美丽。
【点评】文章立足“梦想”与“境界”,以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阐释了马丁·路德·金和鲁迅两种不同的人生梦想,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境界。题记简明扼要,结尾斩截有力。全文犹如一幢高楼,坚实而又华美。
17岁的责任与坚强
17岁的年纪正跨在一条很不明了的幼稚的分界线上,总幻想一人一马浪迹天涯,一柄剑一壶酒一万里不在话下,万骑千乘驰骋沙场,百里城十万军功名自由。17岁的年纪,少年危坐堂前,青灯黄卷伏案夜战,投落下名朝青衿的身影,也诠释着天道酬勤的古话!17岁的年纪,一面青稚未曾褪去,一面又刚刚背负起成人对于生活的责任,引起少年自身及生活的巨大变化。信仰的萌发,理想的坚定,力量的成长,血性的激宕,灵性与感情的积淀……可能这些就称作青春吧!那么我很乐于看到青春的泉水在自己身上奔涌。我很庆幸,我17岁了,我在全椒中学。
少年的变化是无可估量的,令我感到最明显的就是内心深处涌起的一种饥渴,对力量和成长的渴求。伴随着少年的成长,与之俱来的是生活对生命不断投来的锤炼和质问,我所说的饥渴,就是希望能在这种锤炼中锤炼自己,以搏得一种淋漓的畅快,既痛而快。“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无提防地想到这样的诗句,把它放在教室黑板的上方,每次抬头看到,掩不住张狂,抛出愿效班固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志向。
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活》,很多次梦到自己拖着跛足行走在那个少有生气却充斥着野性的北极,同天气斗争,同饥饿斗争,同一条与自己一样垂死的病狼斗争,甚至梦到自己是那条同样挣扎在冰原上的病狼,与自己斗争,与生活周旋。我知道,这就是男儿崇尚的血性!
孙少平就是一个有血性的男人,有坚强的臂膀,也有布满伤痕的宽阔脊背。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尽管那是暗无天日的牛马般的劳作,并以此作为缓解精神苦闷的良药,感谢生活给他带来的一切困难。可能每个人的幸福都是在各自最不幸时到来的。我希望能像孙少平那样,就像希望我能是一颗种子。我志愿做一颗种子,全世界都是我的土壤,因为心中怀着枝叶和天空的梦想。
少年的我如此饥渴,可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财富?名利?声色?权势?生活在物质的世界,这些好像不可或缺,也无法拒绝。可真正值得人花费一生心力、气力和感情去追求的,远不止这些。我想到了孙少安,因为饱受贫穷的折磨,坚强的孙少安有很明确的信念,就是让一家人都过上好日子,有安稳、富足、受人尊重的生活。他对此外的东西不敢奢望,他不敢接受田润叶,不敢正视自己的梦想,把自己同整个家庭的命运捆在一起,在贫穷里挣扎。富足?富足是那个饱受贫苦的时代人们共同的梦想,却不该是现在我的追求。少安与少平这对亲兄弟都仿佛隔代,又岂能让多年后的青年仍然坚守贫穷时代的梦想?
可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踏一地白骨觅万里封侯,是醉卧沙场饮一杯刀光剑影、唱一出血汗淋漓,还是远走高飞梅妻鹤子把全世界都踩在脚下?
我只能摇头轻叹说:我找不到答案。我为自己的迷茫苦闷着,却并不害怕迷茫。年轻人从不害怕,因为明天没什么可怕。
还是只能用孙少平的话安慰自己:“我不是想扬名天下或挖金子发财……我心里攒着一股劲,希望背负很重的东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走啊走……”
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迷茫的人还是在迷茫着。
我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答案,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一直寻找下去,或许寻找本身,比其目的更有意义。
17岁带给少年的,除了血性和迷茫,还有责任和坚强。
的确,男人坚强不需要理由,如果说起原因的话,应该是责任了。肩头上渐渐扛起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会使少年不经意地成长。我担负起了班级的责任,大家习惯在出现了意外、难题时把目光集中在我身上,尽管有时我自己也无所适从。这样的时刻,我仿佛体会到弟妹和老人们把目光集中在少安身上的感受。我必须坐在那个驾辕的位置吆喝起来,必须冷静、坚强,这就是责任!即便是到了船沉的那一刻,船上也还有一人依然镇静。那时他铁青冷峻的脸上,一定凝起一层悲壮的霜!
17岁了,扛起对自己的责任,对生活的责任,坚定地坐在驾辕的位置上,做沉船上最后一个冷静的人,摒弃孩童般的肆无忌惮,在所有人投注的目光中默默坚强!
【点评】思想的深度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在同龄人还在为莫名的忧伤无端痛苦时,董重同学内心涌起了对力量和成长的渴求,他用文字诉说少年的血性,渴望海阔天空的驰骋,彰显了时代青年的豪情,着实令人刮目。文章没有回避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苦闷,杰克伦敦和路遥的文字成了他的一路前行慰藉和动力。尽管青稚未曾褪去,那份责任与坚强显得格外耀眼。
全椒中学高一(16)班 董重 指导老师:李 军
新闻推荐
乡村文化群众唱主角
明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明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