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 杰 本报通讯员丁 云
9月19日傍晚天刚擦黑,明光市张八岭镇岭东村曹郢组的路灯亮起来了;刚收获过水稻驾驶机动车满载丰收果实回村的农民郑光明迎着亮起来的回家之路十分感慨地说,多年来过着黑灯瞎火的日子,现在好了,眼前豁然开朗了,干农活方便了,生活也方便了。
曹郢组有280多人,近500亩田地,张八岭镇到南谯区黄泥岗镇的5米宽水泥路穿组而过,这是曹郢组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一条公路,农民外出进行交易、赶集、走亲戚等全依赖于此。过去,在有了公路却没有路灯照亮的日子里,穿境而过的300多米让100多户农民感到不方便,天一黑便伸手不见五指。这一切让村民组长徐友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他在心里盘算,全组有4口鱼塘约30多亩,还有50多亩经济田,对外承包每年可以积攒一笔经费,用来购买和安装路灯够了。
在进行了一番盘算之后,他把本组老党员、上一任村民组长和群众代表等召集起来,召开了村民组议事和理财小组会议,共商公路架设照明电、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事宜。经过3次议事大家一致通过了这个方案。
徐友贵向上级村委会提出了架设路灯的申请,得到了支持并决定给予2000元的路灯安装资金支持。
9月9日上午,徐友贵怀揣资金来到滁州市某灯具店一打听傻了眼:一副灯具500元左右,计算订购5盏灯包括辅助材料等,至少3000元,原来打算1000元左右买回材料的想法根本不现实。
徐友贵通过精打细算,只买回灯头和灯泡,用去1600多元,回来后找来废弃的铁管自制路灯支架,请镇文化馆支援了5副抱箍用于固定路灯;请镇农电站的电工帮助安装;灯具的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是电费问题。经过测算,每年电费约1000元左右。就在组长徐友贵犯愁之际,本组外出创业的农民听说后主动表态:愿意承担每年的电费。徐友贵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又购买了控制器、电线等,利用公路电线水泥杆的资源和村委会批复的有限资金,5盏路灯亮起来了。照亮了穿境而过的300多米水泥路,更照亮了农民的心坎,方便了农事,更方便了农民的生活。
新闻推荐
明光河蟹产业获全国先进
明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明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