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明光新闻 > 正文

木杆秤 秤杆人生 ——记明光市“木杆秤”非遗传承人郭泽方

来源:滁州日报 2016-04-16 13:04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木杆秤 秤杆人生 记明光市“木杆秤”非遗传承人郭泽方

传承教学

□本报记者 李晓村 □通讯员 纪会生

刨杆头

打秤花

验秤卡

钻心孔

上秤花

在明光农贸市场东门口,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店,经营着各类木杆秤。店主人名叫郭泽方,今年60岁,老家在潘村镇殷桥村山郭集,从17岁开始就跟着潘村街秦克举老人学着做木杆秤。

郭泽方回忆:“早在七八十年代,农村很少有一些新鲜的事物,我们从小就玩一些锁啦、电筒啦这些东西,后来长大看见做秤杆怪稀奇的,感觉是一种技术活,逐渐就爱上这个东西了。中学毕业以后,我就跟着秦克举师傅学做木杆秤手艺,一干就是40多年啦”当60岁的郭泽方亮出那一杆杆印记着历史痕迹的各类木杆秤时,脸上不免露出满满地成就感。

在当时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学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度过许多难关,做木杆秤就成了郭泽方生存之本。

“刚开始学做木杆秤时是出于好奇心,后来长大了自立生活时,没有什么收入,干脆就做木杆秤增加收入了,在农村弥补不了大的东西,但是有些烟、油、火号喽可以解决了,我就开始从事这项手艺,我做的木杆秤可以拿到集市上卖了。”

郭泽方叙述,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几十道工序。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木杆秤选材很挑剔,一般选用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木材,为了保证木杆在使用中不容易开裂,选中的材料还要放在干燥处风干一年左右,等木料定型后,选出笔直不弯曲的来做木杆。选好的木材经过凿、刨等处理,变成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蘸水,打磨成两头略细,中间略粗的木杆,最后在木杆两端套上铜皮或铝皮,这样杆秤方显其雏形。郭泽方比划着说,“一条秤杆做得好坏,关键看这条秤杆刨得好坏,秤杆上下了多少功夫,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接下来的工序,便是制定刻度的精细活计,在打磨好的秤杆上找准支点,用砝码校验,镶上秤星。最后为秤杆上色,待晾干后,原木色的秤杆就变成了大家市面上看到的紫褐色,至此,一杆木杆秤才算真正完成。

做木杆秤有一道工序比较头疼,就是走到哪儿都要携带沉重的砝码。通过多年的摸索,郭泽方解开了这道难题。

“所有干我们这一行都要把砝码带着,太沉重也太繁琐,后来,我就决心改进了一下,不用砝码来校秤,我专研了几十年,终于摸索出来一套经验了,独创不用砝码做秤,而且很准确,完全符合计量部门的检测和要求。”

为了保护国家稀有树种,现在,郭泽方做秤一般只采用枣树、杏木等普通的木材,既环保,又节约。

40多年的时间里,郭泽方以其精湛的手艺,成为了明光颇有名气的手艺人。

郭泽方说学徒的时候,就曾听秦师傅谈起以前奸商在秤上做手脚的事,后来在他40多年的制秤经历中,也遇到过一些心怀不轨的商人请他帮这样的忙。一次,有人出3倍的价钱让他做一杆“诡秤”,对于这笔“横财”,郭泽方断然拒绝。他说,师傅曾教导他,做秤人必须具备三德:艺德、仁德和道德。除了祖上传下来的制作杆秤的老手艺外,做秤人的良心也不能丢。“我要是帮他做了‘诡秤\’,就是在帮着他坑老百姓!”老郭说,“诡秤”有各式各样的“机关”,他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人拿“诡秤”让他修,他干脆将“诡秤”给修正了。“做人要讲道义,做秤要凭良心。”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郭泽方背后最为朴素的坚守。

随着时代变迁,电子计量秤大行其道,木杆秤已到了渐渐隐退历史舞台的节点,为此,郭泽方不免有些遗憾。手工制秤的工序非常复杂,利润也很低。郭泽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天下来,店里只能做出3杆称重30斤的秤,一杆秤售价3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最多能卖出几十杆,除去成本,赚的钱实在不多。为了维持经营,他的儿子已经在店里卖起了电子秤。

“随着经济社会在发展,我们的下一代对这个行业已经产生了逆反,他们觉得已维持不了家庭生活,都纷纷外出打工去了。”

如今,还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街坊、商贩,依然会找郭泽方定做一杆手工秤,偶尔路过的游人也因好奇,而买下一杆做工精致的小秤带回家玩赏。对此,郭泽方觉得很安慰。因为,他也舍不得就此放弃这门做了一辈子的手艺。

郭泽方师傅笑着说:只要还有一个人买,他就会把这行当做下去。做了几十年以后,感觉与秤杆产生了感情,随着时代的变迁,别人都去搞电子秤了,我还是丢舍不下。

为了能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被遗忘,他说明光市文化部门已将木杆秤定为当地“非遗”项目,今年正准备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就是让这门手艺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并传承下去。

作为旧时代商品流通的主要计量工具,手工木秤曾经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薪火相传。在锅碗瓢盆的琐碎间,人们不断地赋予秤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还有些人视秤为吉祥之物,用于镇邪而供奉于正间堂内。然而,随着计量工具的推陈出新,曾几何时,木杆秤已经悄然被电子秤、弹簧秤所取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仅作为一种情感符号,留在老一辈人心间。

在繁华的商贸大街上,郭泽方简陋的店面朴实无华,但走进店内,却感觉别有洞天,墙上陈列着各种规格的木秤,大到称上百公斤的大秤,小到称几钱几两的精致药秤,非常齐全。

“秤”意味着什么?在郭泽方眼里,“秤”不仅是称量物品的简单工具,同时也是公正和道义的代名词。

□相关链接

木杆秤有大有小,大到能秤重300kg〈长约200厘米多〉,小到中药房抓中草药的克数称〈长约30厘米〉。

木杆秤由金属秤钩,前毫系〈用于手提〉秤大量,后毫系秤小量,毫星秤杆和称锤〈称砣〉组成,有的有秤盘。

称物时,用称钩钩住所要称的物件,一手提号系,一手前后移动称砣系绳,直到左右平衡,称砣所在星号数就是所称物件之重量。根据现有的文献和实物资料论证,我国最早在公元一世纪,即东汉早期已使用杆秤。

木杆秤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做秤选用的木杆也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三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处理后,就变成了笔直且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后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秤匠随后在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接下来的,便是制定重量刻度的精细活计。秤匠需懂得点物理、数学知识,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秤匠在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秤匠再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一一刻下记号。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秤匠就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这道程序在制作过程中很需要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秤匠随后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就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有些秤匠为了省时,就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传说也是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两种流传较广的传说:一种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制作杆秤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

本版邮箱:

czrbxjzk@126.com

新闻推荐

为儿童免费健康体检

为儿童免费健康体检

明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明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木杆秤 秤杆人生 ——记明光市“木杆秤”非遗传承人郭泽方)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