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开兴本报通讯员董超郭威
“今年春节,多亏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帮我卖出了600多斤草莓,现在草莓价格高,一个春节赚了15000多块钱!”2月15日,南谯区珠龙镇北关村村民李新凤笑着说。
春节期间,在南谯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交织成另一道美丽的风景,工作人员正忙着清点、打包,装发、运输的大货车也正一辆接着一辆地装货配送。“春节期间我们都没放假,只要接到订单我们就会第一时间通知发货,让广大消费者及时收到新鲜年货。”南谯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欢说。
去年12月,在该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举行了“对接大江北,南谯区名特优产品南京推介会暨供应链整合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乌衣板鸭-苏皇鸭”与该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达成了合作,产品一上线,就成了“网红产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城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南谯区电子商务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兴起,“用户体验”“粉丝经济”等越来越受到关注。南谯电商也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探索出了“电商+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以搭建电商平台助力脱贫攻坚,解决当地农特产品上行难、网销难等问题,让群众既能通过电商服务点和电商企业打开特色农产品的销路,又能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当中,实现脱贫增收。
与此同时,该区还积极整合农村资源,引导农户发展名优特产业,打造农业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推动电子商务服务和实体销售的深度融合,搭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入溯源查询系统,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本地产品通过品牌策划、工艺提升、包装设计、营销推广等手段,先后培育了“章广麦饭石桃”“乌衣板鸭”“珠龙草莓”“大柳羊”“施集春雪”“黄泥岗红薯”等一大批品牌农业电商。
“今年我区又对48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进行巩固提升,做到71个村全部设立服务站,主推农副产品的上行。同时紧跟新信息技术发展脚步,不断创新创造,努力在电商发展、农产品上行等方面寻求突破。”南谯区商务局负责人说。
不完全统计显示,2019年春节假期,南谯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销售当地农特产品13万件,销售金额820.5万元,为农户增加纯收入127.4万元。
新闻推荐
晨刊讯日前,滁城一些市民发现,琅琊古道两侧的广告牌惨遭“毁容”,疑似遭人故意损坏。记者昨日从琅琊警方获悉,这些广告牌确实...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