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5岁的汪金海来说,能守着村里的田、山上的水,是他唯一的 “念想”。而如今,这位身患肝癌,刚刚有所好转的老人觉得,自己没法再绕着山上的水渠,“走完一趟了”。
在全村唯一的“看水人”汪金海的照料下,这条5里长、环雁山而行的引水渠,已经陪伴全椒县马厂镇铜井村李灯村民组的200亩地,安稳地“走过了”近20年时光:村民之间几乎没有因为用水问题,产生过任何纠纷。
然而,在老一辈人口中,过去的李灯组,每到插秧时节,就是一场“抢水的战争”。大旱之后的一场大雨,能让所有的男人都赤膊上阵,抢水栽秧;有时候好不容易抢着水,没等流到田里,又会在半路被别村截住;因为无人管护,甚至还会被淤塞不堪的引水沟“留下”。
“得找个能看住水的人”,“每一条田埂,每一块农田都得巡视到”,“水的分配必须公平公正”……吃够了用水的苦,1995年,村民决定推选一位“看水人”。大伙商量后,盘算着把全村出了名的“公道人”、当时正在外打工的汪金海请回来。
1996年,放弃了打工丰厚的收入,汪金海回到了家乡。每到夏天,渠里的芦苇和荆棘就会 “不甘心地探出头来”,“挡住”水的去路。为了疏通水道,他经常一个人带着镰刀和铁锹,在来回3小时的山路上奔波。春季用水最紧张,他就带着被单和蚊帐,睡在田埂上,彻夜“盯梢”。
狭窄的沟渠里,是他弯着腰清理的身影;布满荆棘的树丛,是他匆匆而过的身影;划破的衣衫和腿上的血迹,是他毫不犹豫的身影……打雷下雨,别人都往家里跑,他却“硬要”和全村200多亩地呆在一块儿:去堵农田缺口,生怕雨水白白地流掉。
在村民缪丙柱印象中,汪金海看水“不讲情面”。别说塞包烟、请吃饭这样的“贿赂”,即使面对家里的亲戚,他也一视同仁。有的村民“不甘心”,厚着脸皮去求他,却总被他一句话挡回去:“能插上秧就停吧,全村人都指望这些水了。 ”
村民李志成夫妇觉得,汪金海是个“好人”。70多岁的老两口,儿子媳妇常年在外打工,每年都是汪金海帮忙“打点”家里三十多亩地,“我们有个头疼脑热,也是他带着去看病,服侍得周周全全。 ”
“我是一名党员。战争年代,党员可以带头冲锋。现在不打仗了,就应该沉下身子,帮乡亲们做点事。 ”汪金海平静地说。如今,七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没有人再去好奇他为什么回来。在村民心里,他就像铜井山上的千年椴树,守住了他们的生活。
去年7月,山村的平静被打破,一团愁云笼罩在村民心头——守着村子的“老树”病倒了。其实汪金海早就病了,去年年初,他就越来越瘦,腿细得“像秸秆一样”。有人让他去看看,他却总说等等,“等把今年田里的水灌一遍,再去医院。 ”
熬不过乡亲们的劝说,去年10月,汪金海去县医院做了检查,最终被确诊为肝癌。他住院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村民痛哭流涕,自发捐款6000多元……
也许是村民的思念 “太过强大”,他们竟从死神的手中把汪金海 “抢了回来”。在医生们看来,这位最多只能活半年的肝癌晚期病人,却奇迹般地好转:癌细胞不再扩散,反而有所“收敛”。
“现在汪金海不能‘看水\’了,我就得挑起他身上的担子。”67岁的村民罗志华觉得,也许水渠边再也看不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但他的精神,却如同渠里那源源不断的水,依然流淌在田埂间,流淌在村民的血液里。
本报记者王逸群通讯员周雷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全椒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意见》,全面构建面向广大计生家庭的优待政策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免费为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夫妇开展孕前优...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