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宝本报通讯员 张新河
“李教授,你来得正好。我想问问现在田里能不能用除草剂,会不会影响产量啊? ”“现在种甘薯都用机械除草,不用除草剂了,会有农药残留、影响品质。 ”8月29日上午,在滁州市南谯区黄泥岗镇张浦郢村一块甘薯地里,薯农熊集江正向专程赶来开展技术培训的国家甘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洪民请教。
目前,滁州市甘薯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其中张浦郢村就有6000多亩,亩均纯收益达千元以上,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蛋蛋”。为提高种植技术、扩大销售市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滁州市在南谯区首次举办甘薯栽培技术培训班,邀请了李洪民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黄武教授来给薯农传经送宝。
在张浦郢村不大的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滁州市各地的甘薯种植大户和农业技术人员。两位教授结合各自实践经验,分别讲授了甘薯主要品种、存储要点、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栽培模式以及农产品运销方面的知识。硕大的甘薯新品种、新式的存储方式和机械,经过投影大屏幕显示,图文并茂,让学员们大开眼界。两位教授结合实例的生动讲解,也让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张浦郢村的薯农余建水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并用照相机拍下知识要点。 “我家有几个山芋窖,储藏的山芋经常出现黑斑、黑皮。听教授讲课才知道是湿度大了,氧气供应不足造成的。今后知道怎么办了……”
而从附近全椒县六镇镇赶来的大户胡正春,最关心的是机械化栽培和收获方面的知识。他承包了500亩地种甘薯,虽然效益可观,但人工成本让他有些吃不消:“现在人工费用太高,有时候花钱也雇不到人干活,看来一定要搞机械化了。”对于李教授介绍的每一种新机械,他都认真记录下来,并不时站起来提问。
“课堂”讲课后是现场教学,李洪民教授结合实际,解答学员的一个个提问。 “你们这里的红薯主要品种是‘紫罗兰\’,属于大众化品种。建议大家逐步更新口感更好、产量更高的新品种,未来消费者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 ”在一旁的南谯区农委主任杨贤中也给薯农 “打气”:“山芋现在已不再是喂牲口、填饱肚子的干粮了,而是一种时尚的健康食品,既可当主食,又能当副食、蔬菜、水果用。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种植山芋前景很广! ”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周连山“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 12月17日,全椒县渔业大队渔民陈志国高兴地说着政府“渔民上岸”政策给他家带来的实惠。在全椒县城王曹小区6幢2单元601室,记...
全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