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中院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将延伸诉讼服务功能,解决群众诉讼难的问题作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突破点,共建立了21个城区法官工作室和102个农村法官工作室,选派法官深入一线,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为民网格化服务。今年以来,该院共接待群众来访3000余次,开展法律宣传640余次,诉前调解1600余次,将大量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在诉前,消除在基层。
问需于民,发散工作思维
该院开展“万人评议法院”活动,解决司法工作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存在脱节问题,建立司法工作群众满意第三方评价机制。先后向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务员、律师、案件当事人、普通居民、在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发放了12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344份,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10余条。组织法官开展“四送五进”活动,深入企业、社区、农村了解司法服务基层情况,获取群众的司法需求;开展领导干部窗口接访及带案下访活动,“一对一”、“面对面”接待信访群众,倾听民情民意。建立“谈心谈话”长效机制,实施“四必谈”,即院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负责人以及部门干警全面深入谈心交心,找准找实存在的问题。
创新形式,延伸司法服务
通过广泛了解民情民意,该院决定将法官工作室作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要求全市两级法院在城市设立社区法官工作室,在村镇设立农村法官工作室,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轮流值班,加强法院与社区、村镇组织的双向联系,实现司法关口前移。
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将以前每逢节点才能集中开展的普法宣传活动常态化,充分利用法官工作室深入基层和群众的特点,开展辐射型普法宣传,自编简单易懂的普法教材,免费向辖区居民赠阅,不定期开展专项普法活动。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提前介入各类民商事纠纷,以“接地气”的调解方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便群众的同时,有效缓解了法院的办案压力。
因地制宜,落实司法为民
在开展法官工作室工作的过程中,滁州市中院提出了“统一建设,分别推进”的工作思路,允许各基层法院立足辖区实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方法,并鼓励进行创新性探索。
该市南谯区法院通过对案件受理类型的分析,认为道路交通事故类案件和工地劳务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类案件是高发案件类型,分别在市交警大队和某建筑工地设立了法官工作室,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联动司法。天长市法院针对辖区内企业众多,司法服务企业任务较重的情况,在本地仪表、线缆、电子、玩具等行业中设立了14个“优化服务信息采集点”,建立“半小时司法服务圈”,绘制企业分布图,就近办理常规性诉讼服务工作,缩短企业办事半径。明光市法院则要求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等“三留守”案件及邻里纠纷、土地纠纷、赡养纠纷等案件必须全部在当事人所在村委会或农家院落组织开庭,并推行群众联络员制度,在每一个法官工作室确定1-2名群众威望较高,善于做调解工作的基层联络员,负责帮助法庭送达法律文书、组织旁听人员、维护庭审秩序、法律咨询解答、信访接待等工作。朱一村
新闻推荐
20年难心安 老人登报寻债主仅2000多元,且没有欠条;称不还钱不踏实
仅2000多元,且没有欠条;称不还钱不踏实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