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宣金祥 胡元华
天长市夕阳红剧社是一个活跃在当地各大社区里的公益性民间剧团,剧团成员义务编排表演戏剧节目,演的是生活戏,服务的是普通居民。七年来,当地十多个社区的居民们在他们的演出中捡拾欢乐、收获幸福。
文艺能人为爱相聚
初见夕阳红剧社的演员,很难将他们与专业演员联系在一起。这不,他们都是一些普通人,有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出于对戏曲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虽然是业余爱好,但大家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一点不含糊。在社区居民眼里,他们就是一等一的明星,是值得大伙儿尊敬的人。
夕阳红剧社成立于2010年,剧社负责人是年近七旬的扬剧艺术爱好者、退休职工张文龙。夕阳红剧社刚成立时,没有资金,连固定的演出场地都没有,骨干成员只有张文龙、张运生、陶春娣、施梅珍等十来个人。回想过去,陶春娣说,当时大家把自家的“爷爷琴”“奶奶鼓”等老旧乐器一股脑儿拿了出来,并自筹了6000余元,购置急需的乐器、音响、灯光和服装。
演唱队中的“台柱子”陶春娣,青年时代曾是天长市扬剧团的知名旦角,她的演唱功底深厚、字正腔圆、韵味纯正,优美动听的唱腔常常让戏迷们大呼过瘾。为了看她的表演,几十里外专程赶来的农村戏迷不在少数。陶春娣不光自己唱,还带了十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弟子,白天教他们学戏,晚上带他们上台唱戏。
家住敬业社区的小戏迷余雯雯每场必到,渐渐地,她由喜欢看到想学唱,“咱就是希望能像爷爷奶奶们一样,用自己的技艺为乡亲父老们带来愉悦。 ”余雯雯的诚意深深打动了张老,加入剧社后,在陶春娣、施梅珍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下,她很快入门,现在已能够上台表演了。近年来,剧社吸纳了很多社区爱好戏曲的文艺新人,他们刻苦练习,让剧社演出活动常态化。
办剧场送戏给乡亲
“小城天长好地方,百姓安居百业旺。滨河公园风光美,流水潺潺润四方。幸福歌儿绵又长,引来老少齐观赏……”夏日的傍晚,夕阳红剧社在情人桥下小剧场准时开演,主持人首先用一曲新编小调拉开晚会序幕,吸引了附近几个社区400多名群众前来观看。 “唱词编得真棒,把咱小城天长的特色都写出来了。唱得也地道、清新、传统。 ”在场的观众纷纷给予了热情评价。开场白过后,新编扬剧《李二宝认干娘》正式开演。
从2012年开始,夕阳红剧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市里专门在滨河公园之滨、情人桥下为夕阳红剧社开辟了小剧场。市老年大学和有关公益人士还赠送了电子音响设备等。夕阳红剧社除了每周二至周日晚上固定在小剧场与游园群众和社区居民见面外,还到城里16个社区文化广场巡回演出。每年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剧社还在市人民广场参加大型文艺联欢晚会。不仅如此,夕阳红剧社还把天长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扬剧剧目送进全市17所敬老院和46所乡村中小学校,为孤寡老人和学生们献上文艺爱心。
据统计,2015年,夕阳红剧社演出258场次,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欢迎。无论在哪里演出,剧社的好声音总能引发大伙儿的共鸣,成为社区居民茶余饭后的话题。
创佳作引领新风尚
剧社自成立以来,张文龙注重与时俱进,自己动手自编剧本。为了创作好的剧本,他经常深入工厂矿山码头、走进乡村田间、走访社区群众,广泛收集素材,以天长人的生活故事为原型和题材,将社区文明和谐、孝老孝亲、遵纪守法等教育内容融入演唱剧目之中。 “很多剧本都是咱深夜赶出来的。 ”张文龙说。
近年来,张文龙先后创作了《孝媳妇李三妹》《兄妹侍双亲》《打工路上》《选村长》《兄弟致富》等10多部新编扬剧剧本,倡导讲文明、守法纪、知廉耻、兴产业的城乡文明新风,并在陶春娣等几位老艺术家的精心编排下分别与观众见面,作品充分展示时代风貌和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乡群众,深得大家欢迎和喜爱。胭脂山社区居民徐彩霞看完《妯娌孝公婆》后深有感触地说:“戏里的内容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咱作为大嫂,理应以戏文里的妯娌们为榜样,和弟媳妇们一起把公婆服侍好,让老人们安度晚年,并教育咱们的儿女要守孝道、知廉耻。 ”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作中来,把社会文明风尚写到戏里去。”张文龙不仅自己创作,还带出林建华、张才新等好几个创作新人。如今,夕阳红剧社越来越有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共同体验文化公益活动予己予人的欢乐。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罗宝 通讯员 肖宏飞)“通过参加技能比赛,我得到了一次自我提高、学习成长的好机会。比赛也要求我对专业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新巩固,使我的专业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 ”7月25日,刚参加...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