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礼全·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10月23日上午,记者在大竹县高明镇中心小学看到,该校四(3)班聂华老师一手拿着《国学经典》自编读本,一手用教棍指着黑板上的幻灯,引领着学生朗读《庄子》里的语句。学生则手捧读本,跟着影像资料中的标准读音大声齐读。
在学生熟背之后,聂华才开始讲解诗句的意思和含义。等学生完全明白后,她才开始讲解新的诗句。
下课后,聂华告诉记者,他们学校的学生每天都要进行20分钟国学诵读,每周还有一节国学课,均由任课老师轮流担纲主讲。学生使用的读本是校本教材,由老师们亲手编写,诗文后面有详细解读,就是在课后或假期,学生也能自行诵读理解。
“现在的孩子记得最多背得最多的是电视广告,买得最多看得最多的是卡通漫画,想得最多玩得最多的是电脑游戏,说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是流行歌曲。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贴父母、尊敬长辈,不懂得兄妹谦让、长幼礼数,不懂得待人接物、择友交往,不懂得勤俭节约、合理理财,对古代圣贤、名人轶事、经典名著、成语典故是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一代身上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在谈及学校为何开展国学教育时,学校副校长严军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
在严军看来,目前小学学科课程对国学关注不够,只在《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中偶有提及,学生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基于这种现状,高明小学从2016年9月开始准备国学教育课程。读本采用“文字+拼音+注释+教师寄语”的形式进行编排,由本校语文教师参与选编,内容涉及《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名篇,因年级差异各有侧重,其理解难度也各不相同。编写过程中,学校先后派出20多名教师到重庆市国学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投入了近三万元资金结集印刷,以保证一至六年级学生人手一册、免费循环持续使用。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操场上,几名小学生站在围墙下面,指着墙上的《三字经》大声念读。
“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人人争先恐后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师生们一有空闲就要熟诵浅解几句。”学校校长刘平告诉记者,自‘国学\’开展以来,学生在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方面有很大改观,文化素养已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形成。在国学读本基础上,学校正在进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填补农村小学教育在国学启蒙教育方面的空缺,极大地丰富农村小学的学习课程,同时也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
“县教科局党组书记、局长练友兵对读本的内容选编、刊印等工作,亲自把关指导;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谢江百忙之中为读本作序,并做了大量的宣传指导工作。”采访中刘平说道,上级领导的关心,给了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极大的鼓舞。
新闻推荐
图为游客驻足观赏李家乡红叶美景。张玉伟摄本报讯(马兴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10月28日,中国·朝天曾家山首届红叶观赏活动及摄影大赛在李家乡拉开帷幕。活动吸引了多家媒体、500余名摄影和运动...
大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