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市街长廊生意惨淡
“古人雕像、仿古长廊、步行街巷还在那里,已挽不住时光手臂,诉不尽过往沧桑。”达州诗人符纯云这样感叹柴市街长廊的岁月变迁。达州市的柴市街,因民国时期曾是柴禾交易市场而得名。这条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达州经济腾飞的繁华街道,近年来却由盛转衰,当历史滚滚向前时,柴市街长廊前进的脚步却变得踟蹰。
曾经
仿古长廊建成
柴禾市场成商业中心
在改革开放之前,柴市街上最多的就是裁缝店了。“那些裁缝店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轻轻松松赚一千以上,我们当时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真的很羡慕他们。”家住柴市街的郭奶奶介绍说。改革开放后,从沿海进货的服装生意越做越大,裁缝店就渐渐地退出了街道,柴市街成为了服装销售为主的街道。
1992年,柴市街修起了仿古长廊。长廊分为两层,红柱灰瓦,雕栏画壁,使得街道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几年后,二马路的数码产品销售商家开始迁入柴市街,给这条古老的街道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柴市街的商品销售格局也在这个时候成型,一层一般是服装门市,楼上全是电子数码产品。风头正劲的柴市街就此闻名全省。郭奶奶向记者介绍说:“长廊修好之后,柴市街就成了全达州最火爆的商业街。一到节假日,整条街都是人山人海,比现在好多大商场都热闹得多。外地人也来得多,不仅是做生意,光是来长廊逛一下,看看街道的景色也是很舒服的。”
现状
一楼顾客减少
二楼门市空置近三分之一
90年代红红火火的柴市街长廊,如今却并没有把辉煌继续延续下去。一楼的服装店打着“夏季打折清仓”的招牌,上门的顾客还是少之又少,而二楼数码城的铺面,已空置了近三分之一。
昨日,记者来到柴市街长廊,一楼的商店外人来人往,但基本都是过路的行人,很少有进入店里购物的。在店门口站着的一位店主,热情地拉着客:“现在长廊这边的人流只有不到以前的一半,和中心广场的商场简直没得法比。我们现在生意的利润低得吓人了,但是进店来买衣服的人还是少得很。”
记者又将二楼通走一遍,发现基本隔三四家门市,就会出现一家关着门的。同时,楼上除了偶尔有一两个过路的行人,基本没有前来购买电子产品的顾客。除少数门市内有正在谈生意的顾客,绝大多数门市的经营者坐在店铺里看电脑玩手机。在二楼卖电脑配件的刘姐告诉记者,这两三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订单下降,有的已经撑不下去了,还有很多原本有两三家铺面的经营者只能将手头的铺面转出,只留下一个。“你看那边连着关了两个门市,是同一个老板的,到现在都还没转出去。”
探路
或关门或转行 老商圈转型方向未明
“这几年我们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只能说勉强经营。”在长廊做服装生意的何先生分析说,2010年中心广场商业区成型后,分走了客源,同时还有新世纪商场、地下商场,现在早已不是长廊这一个中心了,我们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
在二楼从事电脑销售的李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苦恼:“本来近年来,经济形势不如以前,现在的数码产品基本都能通过网络买到,不仅方便而且有价格优势,对我们影响很大。部分实力不够的门市只能退出竞争,而之前扩张的门市也不得不减少铺面,节约成本。但是现在想要接盘的估计也处于观望阶段,不敢轻易下手。我们基本靠着以前的老客源,维持着生意。还有许多商家已经不做了,转行去做其他生意的居多。这样的局面,我们也想不到该怎么扭转。”
华西城市读本见习记者 李雪艳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通州桥上夜钓的人群通川桥不仅是达城的交通要道,更是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炎炎夏日倚栏乘凉,已成为达州市民的生活习惯。通川桥上的市民也为这座桥增添了许多风景。一到夏天,来通川桥夜钓的人...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