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达州新闻 > 正文

嬗变——达州市通川区脱贫攻坚的铿锵之路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7-03-24 06:20   https://www.yybnet.net/

磐石镇米田村引进业主发展草莓种植

江陵镇千宁村党群服务中心

碑庙镇石笋村“村史陈列室”

磐石镇盐井坝村新村聚居点

江陵镇千宁村猕猴桃种植基地

□ 文志碧 高俊

一顷顷粮田错落有致,各种各样的果树点缀其间,纵横交错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白墙黛瓦的农家小园干净整洁……昔日的一个个贫困村正在通川大地上华丽嬗变。嬗变的背后,正是达州市通川区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坚持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党政领导班子带头,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真实写照。

“2017年要实现7046名贫困人口脱贫、26个贫困村退出和省定贫困县摘帽目标,在全市率先脱贫。”达州市政府副市长、通川区委书记杜海洋在区五届二次党代会上庄严承诺。如今走进通川大地,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场面随处可见,冲刺全面小康的号角响彻云霄。

吹响冲锋号角 “率”出示范样“跑”出精气神

3月17日,通川区举行“脱贫攻坚帮扶日”启动仪式暨“5+1+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全区223个单位8721名财政供养人员与10477户贫困户实现无缝对接。通川区位于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域,2014年底全区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25838人,贫困发生率11.2%,有贫困村4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3%。截至2016年底,全区有剩余贫困人口7046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3%,贫困村减为26个。

要在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通川区就必须在脱贫攻坚方面“率”出示范样,“跑”出精气神,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涉险滩、下深水、啃硬骨头,把全年的攻坚目标责任化、攻坚任务项目化、攻坚措施精细化,把“军令状”细化为“作战图”,把“作战图”转化为“效果图”,这是通川区作出的脱贫选择。

贫困群众吃饱穿暖了吗?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吗?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吗?……

一个个民生问题,始终萦绕在通川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心头。

群众的事就是大事!该区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构建起整体联动和全员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不断完善“122545”攻坚摘帽组织领导体系,细化脱贫“责任清单”、帮扶“任务清单”和问题“整改清单”。严格落实“5+1+3”精准帮扶机制,在“五个一”帮扶基础上,创新拓展一个城市社区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一个民营企业(社团组织)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一名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一户贫困家庭、每个贫困村有一名法律顾问。现场评比、“四个一律”问责、“七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和“17个扶贫专项年度计划”深入实施。

在通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已经变成了检验干部能力和实绩的“大考场”。

截至目前,该区已投入帮扶人员1.2万余人,帮扶力量团体300余个,产业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4105万元,累计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57个,建成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基地8万余亩,扶持带动823户贫困户脱贫增收。19个贫困村、9438名贫困人口已成功退出和脱贫。

产业发展+设施改善 着力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

近日,位于通川区魏蒲产业新城的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的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中,品牌价值评估为141.64亿元人民币,名列全国制造业区域品牌三十强。

加快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是该区聚焦特色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壮大、创业就业增收“三大渠道”精准增收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该区还将培育40公里休闲康养、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助推连片脱贫,实现贫困村专合组织覆盖率100%;由区财政注资1000万元组建农业发展公司,按每村不低于30万元向贫困村注入产业扶持基金,推动龙头企业与贫困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贫困村集体造血功能;充分发挥“一库五名单”作用,加大贫困对象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实现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

“卖菜收入4000多,红薯卖了2000多,猪2000多,还不说鸡鸭这些,加起来一共收入10901元!”“今年的莴笋卖得不错,收入有1万多。”“加上打工收入,5万多!”······每个月,全区帮扶干部都要上门找所有贫困群众“算一次账”。当问到收入时,磐石镇谭家沟村、盐井坝村群众毫不藏着掖着,主动露出“家底儿”。

红心猕猴桃、芦笋、跑山鸡、黄羊等特色种养业,这些依托都市农业体验区、千口岭地质公园、荔枝古道、金石梯田、青宁空中草原等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项目,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要过上好日子,少不了好房子。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通川区对贫困人口按“五个一批”进行了精准识别和分类,其中,易地搬迁1863户4906人。2016年全区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数为1057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根据贫困户搬迁意愿和实施情况进行分类安置。该区投资7889.82万元,在11个乡镇15个贫困村确定了15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237户602人,采取自建、购房、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342户1071人。其中25户62人经群众自愿申请、区扶贫移民局审核同意纳入2016年提前实施,实际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79户1673人。

目前,全区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开工建设963套,开工率100%;建成住房579套,总面积41825平方米,建成率100%;已搬迁入住579户,搬迁入住率100%。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包括道路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是否完备,更是丈量脱贫攻坚工作的“硬杠杠”。

“今年区政府将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首位,以靶向精准、群众满意为主线,聚焦最关键、最关心、最困难的问题,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措施优先落实。”通川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杰介绍道。今年该区正在靶向农村交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饮水保障“五大提升行动”发力,总预计投入5.3亿元,将实现贫困村村组道路、贫困户入户路硬化率100%,乡镇中心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贫困群众区内住院微支付,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农村居民饮水保障率100%。

以真心换真情 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这是区卫计局的帮扶人员送来的,她们还隔三岔五打电话,叮嘱我要记得天天刷牙、经常洗手呢!”磐石镇盐井坝村贫困户杜开琼刷完牙,把牙刷、牙膏整整齐齐地放到洁白的漱口杯中,笑起来她的一口大白牙显得有点“晃眼”。

“每天刷牙、经常洗手对身体好,不容易生病。”在杜开琼窗明几净的家里,一管牙膏静卧在窗台上,旁边还搁着一块肥皂和一块香皂。现在,刷牙已经成了杜开琼每天早上的“必修课”。

宽阔的水泥路直达院坝,甘甜的自来水通到家里;猕猴桃产业、跑山鸡养殖业以及黑冬瓜种植业等产业遍地开花,群众人均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底成功退出贫困村的江陵镇千宁村今非昔比。

走村串户、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是区委办公室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雷龙天天开展的工作。在千宁村呆了2年多,雷龙参与并见证了千宁村、江陵镇乃至整个通川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把帮扶群众当做亲人,以真心换真情,群众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区委宣传部干部高兰、陈小琴每隔几天就要到帮扶贫困户家中拉拉家常,为群众送去了电热毯、米面油奶甚至手机等物品,和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被帮扶群众亲切地称为“幺儿”。

“感谢党和国家,现在政策好,干部用心,对我们帮助太大了!”“要自己劳动,不能光靠国家和别人的帮助。”“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得!我见到了都要批评。”心怀感恩、自力更生,该区贫困群众这些质朴的话语,异常打动人心。

脱贫奔康路上不能落下一村一组、一户一人。该区整合各类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紧盯水、电、路、房这些“硬骨头”和“拦路虎”,打好基础攻坚战,并扎实推动脱贫攻坚靶向发力、精准滴灌,确保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丢、一步都不能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全区所有贫困村,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净整洁,屋里屋外东西堆放得整整齐齐;健身广场、卫生室、文化室、居家养老中心、学校等公益设施实现了全覆盖。随着农村环境整治不断深入和“四好村”创建的继续推进,通川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正朝着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工行达州分行青年员工为贫困农户捐款

为了让扶贫工作不断深化,让工行人的爱心得到延续,更为了让老洼坪的持续生产建设得到有力保障,在2017年春耕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工商银行达州分行团委在省分行团委的号召下发动全行青年员工伸出援手,再次...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嬗变——达州市通川区脱贫攻坚的铿锵之路)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