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图书馆
新文化运动引发四川多处科研机构设立图书馆并采用现代分类法
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新青年》刊物,诞生100年了。在这一代表了新文化方向的杂志创刊前十年中,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早期的大学图书馆已在设立,拉开了现代图书馆的帷幕。
新文化运动之前,图书馆虽然开始设立却依然寥若晨星。四川一省的公共图书馆只有省图书馆和石柱县图书馆两所;大学图书馆仅有建于1905年的四川高等学堂和建于1910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有文献记载的中等学校图书馆也不过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图书馆、成都县立中学堂墨池图书馆和嘉定官学堂图书馆等几所。
恽代英肖楚女泸县建图书馆
新文化运动之后不久,首先由恽代英和肖楚女发起,在泸县建立白塔寺图书馆,初以传播新文化、宣传马列主义为宗旨,后来成为建立泸县通俗图书馆的基础。民国十二年(1923),中共党员王维舟在家乡宣汉县青溪场王家坝建宏文小学,内设图书馆,陈列《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创造周刊》等进步刊物,供学生阅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多处科研机构设立图书馆,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和成都佛学社也分别于民国十四年(1925)和民国二十一年(1932)设立了基督教图书馆和佛学图书馆。甚至自诩为“文化军人”的杨森的军队和军阀田颂尧的军队,也建过提供士兵阅读的图书馆。
新文化运动前作家多用文言写作,如李劼人早期的小说《盗志》就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白话文写作新文学作品才得以普及,白话文和新文学与建图书馆的宗旨暗合,都是为了知识普及,让更多的人阅读,开启民智。新文化运动之后,大量的白话作品成为图书馆的馆藏,县图书馆每十年以三十余所的速度递增,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累计达到上百所,有的时办时辍,到1943年实际达到73所。大学图书馆到四十年代增至九所,专科学校增至19所,普通中学设图书馆(室)的更多,私立图书馆也开设了20所之多。
开始采用现代图书分类法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白话文和新文学改变了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仅以川人而言,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如李劼人、郭沫若、巴金、陈铨、何其芳、沙汀、艾芜、叶洛菲……都以白话文写作。科学著作也用白话文。从前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逐渐只用于线装古籍的管理,新书开始采用现代的图书分类法。
欧美图书馆用《杜威十进分类法》,清宣统元年(1909),孙毓修介绍了这部分类法,他也曾把“图书馆”一词从日文转译成中文。民国六年(1917),图书馆学家沈祖荣、胡庆生仿《杜威十进分类法》混编了一部新分类法,这部分类法混排了中国古代分类和西洋分类的名词术语。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才有将中西类目融会贯通的新分类法编制出来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管理逐渐规范并现代化。
这一时期,成都出过一位图书馆学大家,他就是四川高师校长吴玉章从南方聘来任清白堂图书馆长的穆耀枢。穆耀枢毕业于南洋大学,客居成都期间,不仅做高等学堂图书馆长,还创办了成都草堂图书馆和四川女子图书馆等多所私立图书馆和读书会,于四川现代图书馆员的培训也多有贡献。他创办图书馆学校、办培训班,著书立说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他以现代民主思想学说为基础,宣扬图书馆的社会功用,促进川内民众阅读。
实业家卢作孚和现代图书馆
另一位对图书馆有重要影响的现代人物是卢作孚。卢作孚(1893年-1952年),合川人,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文化人、社会活动家。他早年在成都办过《群报》《川报》,“五四”运动期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接任《川报》社长兼总编辑。民国十六年(1927)后,卢作孚改做实业、从政,期间创办或促成建立图书馆至少五所以上。
卢作孚创办了西部科学院及图书馆;现在的北碚图书馆即从他早期所建的峡区图书馆而来。他创办的峡区图书馆,墙上所贴标语至今仍不过时:“图书馆是智识的宝库,我们用哪种智识就去取哪种智识”。
卢作孚在四川民众教育馆和峡区图书馆皆设立过儿童图书分馆。他在办民生轮船公司时,考虑到乡人往返于川沪,创办了民生公司图书馆,并在民生、民意、民治、永年、民主、民宪、民康、民族、民权、民享、民有、民强、民福各轮船上各辟书刊阅览室一处,购置小说、图画、游记、地图等书刊,供旅客途中阅读。 王嘉陵
新闻推荐
兹有刘文化、张兴春所持的宣房权字第24957号《房屋所有权证》(座落:宣汉县柳池乡新安村6社。结构:混合;层数:四层;建筑面积:246.61平方米)。权利人声明遗失作废,如申报不实发生任何产权及经济纠纷...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