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在达川区河市镇昌红村的千亩蔬菜基地里,一个个白色的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蔬菜大棚内,白菜、油麦菜等各类蔬菜郁郁葱葱,长势茂盛,几名菜农正忙碌地搬运着刚刚从地里收割下来的蔬菜。半个小时后,这些蔬菜将被摆在城区各农贸市场上销售,并最终摆上市民的餐桌。
在蔬菜基地中间,一段刚刚硬化的公路尽头,村民们忙着在平整路基,修整硬化公路的边框,准备将这段路延伸并硬化,从而与基地外的主干道连接起来。
其实,近两年来,像这样火热的修路场面,在河市镇的各个村都在轮番上演,将该镇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修通便民路,村民生活“悠闲”了
这几天,家住河市镇新陶村5组的村民杨焕秀都是天亮后才起床,然后再到自家菜地里将蔬菜收割后,坐上车将蔬菜运到河市场镇上去卖。早早的,她的菜就销售一空,然后她又坐车回家,为自己读书的两个小孩做午饭。
但在几个月前,杨焕秀的生活可没这么“悠闲”。每天,天还未亮她就必须去地里将蔬菜收割好,然后再挑到场镇上去卖。等她把菜卖完,早已日过晌午,根本无法回家给孩子做饭。为此,两个孩子没少抱怨过。
杨焕秀生活的改变,得益于该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
新陶村虽然是离河市场镇较近的一个村,但两年前,该村3、4、5、10组没有一条硬化的组道,4个组900余名村民出行极为不便。2015年初,河市镇党委书记张永红到该村走访调研,了解到村民的出行难题后,决定为这几个组硬化组道。但硬化组道需要的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全靠项目资金帮扶根本不够,必须村民自筹部分资金,为此,一些村民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张永红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金中华以及分管交通的镇党委副书记向福一起带着村组干部挨家挨户作工作,并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共同研究修路筹资事宜。最终,村民一致同意,自筹资金40万,再加上项目帮扶资金80万,将4个组的6公里组道进行硬化。
今年的5月11日,组道硬化工程开工。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7月15日,一条长6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完工。看到村头宽敞平整的水泥路,杨焕秀“眼红”了,又自己出资1万余元,将连接组道和自己院坝的一段170米长的院坝路也进行了硬化。
由此,该村像杨焕秀一样的村民们现在的生活才会变得如此“悠闲”。
修通产业路,村民生活富足了
连日来,天气寒冷,河市镇新桥村村民向成流连续几天都来到自家地里,为130棵脆李树的树干刷上石灰,让它们温暖过冬。 “这可是我致富的希望,我必须要小心照顾才行。”看着即将于两年后挂果收获的青脆李树,向成流满怀憧憬地说。
新桥村是河市镇离场镇较远的一个村,群众致富门路少。2013年,该村村支两委决定在村里发展产业。于是,村支两委组织部分村民代表来到宣汉县庙安乡参观考察,被当地的青脆李产业发展所震撼。考察回来后,村支两委决定结合本村实际,也在村里发展青脆李产业。
于是,村支两委立即从外地购回青脆李树苗,并免费发放到村民手中。很快,新桥村500亩土地上就种上了青脆李树。
果树栽好了,但由于新桥村交通不便,村民上山管理果树和今后的水果运输又是个难题。于是,该村村支两委决定修通一条产业路。村支两委修路的想法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年,在镇政府项目资金以及村民自筹资金支持下,一条长约3.5公里的产业路完工。今年,该村又继续完善修通产业路3公里,使产业路完全贯通青脆李种植区,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上山管理果树以及今后的水果运输。
“两年后,500亩青脆李到了盛产期,到时,我们村漫山遍野的李子花,景色一定非常美。”该村党支部书记黄义茂满怀希望地说,“现在路修好了,下一步,我们准备将青脆李种植发展到1000亩,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全村村民共同致富。”
在河市镇昌红村的千亩蔬菜基地,也是一番热火朝天的修路场面。
昌红村是达州城区市民的主要“菜篮子”基地之一,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从事蔬菜种植业。但在两年前,由于蔬菜基地内的产业路及基地与外面主干道相连接的道路都没有加宽硬化,因此,菜农们种植、运输蔬菜主要依靠肩挑背扛,生产效率极低。
2014年起,该村在镇里项目资金及村民自筹资金支持下,开始对基地内的产业路及基地与外面主干道相连接的道路进行加宽硬化。目前,基地内的10公里产业路已经加宽硬化完毕,基地与外面主干道相连接的道路加宽硬化工程也即将完工。
“路修好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以前我们只能种植一季的蔬菜,现在可以种植两季了,经济效益自然就更高了。”修路现场,村民们纷纷流露出对修路的喜悦。
重奖重惩,修路热情高了
但在两年前,河市镇各村修路的积极性却远没有这么高。截至2013年底,河市镇还有成都、金星等5个村村道路硬化里程数为零,占全镇13个村的38%,组道路建设硬化里程数仅有13.3公里,仅占全部里程数的12.4%。
2014年年初,新上任的镇党委书记张永红在调研中发现,河市镇贫乏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于是,他当即决定,河市镇必须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但由于修路资金需求量大,在项目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村民自筹部分资金修路,面对资金困难,一些村修路积极性不高。为此,张永红放下“狠话”:“如果哪个村的村支书不带头修路,就地免职!”
为鼓励各村积极修路,河市镇党委、政府决定在群众自筹资金达到一定比例的基础上,对计划硬化2公里以上的组道路,匹配1个“一事一议”、扶贫移民等项目,并将区委、区政府对新硬化组道路实施的奖励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实下去,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中的巨大缺口,也撬动了群众集资修路的能动性。
同时,该镇出台了《河市镇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对组道路建设工作实行重奖重惩。年终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按完成比例分别对村党支部书记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检查、诫勉谈话和停职、免职等处理;完成目标任务的,根据里程数予以3公里以上1万元、4公里以上3万元、5公里以上5万元的奖励,用于支持该村道路建设。2014年,全镇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2个村共计奖励10万元,对完成任务较差的3个村予以了通报批评和责令检查的处理。2015年,预计镇财政将拿出近20万元用于奖励修路。
通过以上激励措施,河市镇今年已硬化村组道路39.036公里。加上2014年硬化的村组道路22.9公里和由区交通运输局为业主实施修建的河新路12.7公里,全镇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已基本得以破解。
□文/图 本报记者 欧迪勇
新闻推荐
张鑫是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人,初中毕业后跟随父母学习香菇种植技术,一学就是6年。后来,他做起了香菇贸易生意,有了一些经济资本后,2010年和朋友一起出资组建了一家投资公司,张鑫为法定代表人。当年年底...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