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自己没花一分本钱,就赚了3000多元,做梦都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近日,宣汉县塔河乡号楼村3组村民康正清从本村养殖大户雷达兵手中接过3100元现金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几个月前他从雷达兵的养殖场“借养”了一头母牛,产仔后,小牛卖了3920元,按协议康正清收入3100多元。
这是该村采取“借牛养牛”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在该模式下,贫困户与养殖大户签订协议,由大户向贫困户借出母牛,母牛产仔后归还大户,小牛卖出的收益80%归贫困户,20%归大户;或者由大户向贫困户借出小牛,贫困户饲养出栏后,扣除当初小牛成本,80%归贫困户,20%归大户。同时,由大户负责免费提供养殖技术、防病治病、出栏销售等服务。
这种别出心裁的“借牛养牛”模式,来自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鹏的创意。陈鹏是宣汉县农商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工,去年3月主动申请到距离县城60多公里的塔河乡号楼村担任“第一书记”。到任后,他发现该村村民有散养牛羊的习惯,加之该村天然草场丰富,陈鹏决定发动该村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但陈鹏很快发现,村民养殖积极性不高。经过多次走访,陈鹏找到了症结,问题出在群众无本钱、无技术,怕风险上。于是,陈鹏想到了“大户带动、借牛养牛”的新招。
“没想到这招挺管用,不仅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养殖大户也借机扩大了养殖规模,所以很受贫困户和大户的欢迎。”陈鹏说。
受益于“借牛养牛”模式的不只康正清一家,还有家住该村4组的李兴菊。李兴菊去年5月从雷达兵处“借养”了一头小牛,6个多月后,卖了10500元,按协议除去当时小牛成本3200元,李兴菊一下子收入了5840元。李兴菊高兴得合不拢嘴,“借头牛养,半年时间就赚了近6000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据悉,目前该村已有32户贫困户与雷达兵达成“借养”协议,借出牛38头。
“塔河乡号楼村的‘借牛养牛\’做法,被周边很多乡镇借鉴,在当地同样受到了贫困户和养殖大户的青睐。”宣汉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准备在全县推广这一做法,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李键 袁春 焦胜)
新闻推荐
马伏山上的笑声 ——市科知局、市科协、宣汉教科局开展***掠影
——市科知局、市科协、宣汉教科局开展***掠影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