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显真情,公正廉明解民忧”、“为民排忧解难,百姓的好法官”、“执法为民,一身正气”……宣汉县人民法院普光法庭荣誉室内,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彰显着当地群众对普光法庭工作的充分肯定。
普光法庭成立于2013年3月,是一个“年轻”的基层法庭,下辖土主、普光、老君三个乡镇,年审结案件200余件,是一个案件多发区。该法庭现有干警3名,均为法学本科学历,平均年龄30周岁。3年来,全庭干警公正司法、惠民利民,克服辖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等诸多制约因素,充分发挥自身服务辖区经济发展、化解群众纠纷的桥梁纽带作用,谱写了一曲司法为民的感人乐章。
公正司法
服务大局不动摇
老杨是土主镇庙潭村村民,5年前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他唯一的房屋后,他便一直住在哥哥的老房子里。老房子属于普光经济开发区拆迁范围,虽然拆迁补偿早已到位,可老杨总是以无房居住为由拒绝搬迁。为此,土主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协调,但都无果而返。普光法庭主持工作的副庭长吴勇得知这一情况后,带领干警积极介入。他们不厌其烦,多次到老杨的住处,与他开诚布公地展开交流。法庭干警的率直、坦诚深深打动了老杨,最终他自觉搬出了老屋。
“我们政府做了一年多的工作,老杨都不愿意拆迁,还是你们法庭的同志有办法啊,多亏你们了。”事后,土主镇负责拆迁的相关工作人员紧握着吴勇的手,真诚地感谢道。
自成立以来,普光法庭立足审判工作和法定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全力为辖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主动为辖区企业提供各类司法服务。目前,该法庭已为辖区党委政府化解纠纷37件,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社会稳定等建言献策17条,及时提出司法建议5份,形成调研报告16份。
司法为民
便民利民不松劲
普光镇居民罗某与马某原是一对恩爱夫妻,有一双儿女,家庭生活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妻子马某在2010年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噩耗传来,原本幸福的家庭一夜之间陷入困境,丈夫罗某因独自一人无法承受压力而提起离婚诉讼。受理此案后,普光法庭办案人员鉴于马某身体不便,为减少其参加诉讼的负担,主动走出法庭,历经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将审判法庭“搬”到了当事人家门口。
审理中,承办法官了解到,罗某、马某夫妻二人感情一直很好,只是因马某患癌症后情绪消极,导致双方才多次发生争吵,罗某才有了离婚的想法。为了维持这个家庭的完整和和谐,办案法官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用了大量时间分别对两人进行心里疏导,通过举案例、讲亲情等方式疏导双方情感,化解两人心中的疙瘩。慢慢地,夫妻双方的情绪均明显好转,罗某最终表示撤回起诉,和马某好好生活。
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在巡回审判工作中,该法庭认真落实“便民司法二十条措施”,利用社区法庭、村组法庭和司法便民工作室,主动联系受理案件57件、开庭审理184件、调解案件96件,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就地及时解决纠纷。
法庭建设
打造特色文化不懈怠
“愉快工作,用心干好每一件事情”,这是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关爱;“大事小事秉公办事,大节小节廉字为节”,这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尽心尽力,不愧不悔”,这是母亲对女儿的良好祝愿……普光法庭二楼的“文化走廊”,每一位法庭干警与亲人的合照以及亲人手写的亲情寄语显得十分醒目,表达了家人对他们的亲切关怀和良好祝愿。
在大力建设“阳光型、服务型、效能型”人民法庭过程中,普光法庭创新举措,积极打造特色法庭文化,将家庭文化与法庭文化相贯通,探索出一条亲情教育的新思路。通过运用亲情的力量去感染、熏陶、激励、鞭策干警,在全庭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工作氛围。
“普光法庭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法庭建设标准规范,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各项工作开展有条不紊,并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4月,省、市两级法院领导在调研指导工作时,对普光法庭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统计,自法庭成立以来,普光法庭共开展立案调解32件、委托调解39件、邀请调解18件,成功调解各类案件146件,并确保了案结事了。该庭干警先后18次受到上级表彰,收到当事人赠送锦旗5幅。
□文/图 王琴琴 本报记者 闫军 徐冬
新闻推荐
——宣汉县普光镇中心校控辍保学纪实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