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行进在宣汉的城乡大地上,处处可以感受到务实之风迎面扑来。乡间田野里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着,点缀着春天的妩媚。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在大地上怒放着。田野里呈现繁忙的春耕春种景象。在茶河乡圣水村,村民向本金的家里又温暖又干净,因为实施了产业扶贫后,村里大多数的留守老人都在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里的果蔬产业园打工。向本金还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在我们圣水村,村民住进了小洋楼,出门走的是水泥路,做饭用上了自来水,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支书李长春兴奋地说:“现在搞***,我们这儿把几千亩土地流转到一起,引进能人投资建成了两个水果基地,种植红心猕猴桃和青脆李、脆红李以及秦王桃。再过一两年,我们这儿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将休闲观光体验融为一体,那更巴适了。”
从圣水村进入连绵群山之间的黄连村的土家新寨,从平坝到丘陵,再到巴山大峡谷,全县211个贫困村,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温度。
2019年宣汉县整体脱贫摘帽、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作为一个全省建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宣汉脱贫攻坚的任务尤其艰巨。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宣汉底气十足!这底气,来自于中央、省市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来自于过去几年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累积的经验。记者走进农户家感受脱贫攻坚的温度,了解宣汉大地上的变化,从中探寻脱贫攻坚的“宣汉模式”。
能人带动,脱贫有活力
罗怀安是宣汉县毛坝镇的一名回乡创业人员,他利用自己在外发展电商积累的经验,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将家乡的土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带动当地100余名群众家门口发展产业致富。
罗怀安,是该镇天坪村7组人,2007年外出在广东省广州市从事互联网营销工作,网上销售儿童玩具等,年收入十分可观。由于父母年迈、子女读书等问题,罗怀安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当他看到老家许多的优质农副产品、土特产等销售不出去,在发达地区有钱买不到的绿色有机食品,在老家却一文不值。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掌握的电商经验,回乡创业,把家乡的咸菜、腊肉、魔芋、新鲜水果等土特产品卖到外地,让家乡群众也享受到电商带来的实惠。
刚开始时,罗怀安也遇到了创业中的难题,当地党委政府主动上门联系罗怀安,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与他共同交流探讨,提供各项支持。在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罗怀安从保证土特产质量、标注明产地等入手,通过多方努力,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周围农户的咸菜、土鸡蛋、腊肉等,被他收购一空,并卖到了北京、广东、福建等全国各地,当年就实现销售额超过200万元,给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门路。2015年6月,罗怀安引进社会工商资本,成立了宣汉县佳农种养植专业合作社,在天坪村流转土地1100亩,发展高山脆李、林下养鸡等种养殖业,实现抱团发展,做响品牌。“我们村的人,都很感谢他,要不是他回乡带领我们,我们不会这么快就住进新房哦。”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罗怀安的故事只是宣汉县能人带动的一个缩影。
宣汉县对能人在***中的地位有着清醒认识,能人带动为激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注入了强大的动能。多年来,宣汉县通过发挥能人在聚集资金、汇集技术、凝聚人才、搞活产业等方面的动力和作用,形成了能人创实业带动群众创家业的全民创业生动局面。
土地托管,脱贫有助力
胡家镇鸭池村是宣汉县最早打造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村之一。针对村里劳动力缺乏、农民种田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种田效益低、农业投入成本高的实际,县农业局积极扶持种植大户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托管服务协议书》,为农户提供机耕、集中育秧、机插、机防、机收等环节订单式作业服务,实现“大户+农户”的托管模式。
农户根据自家劳动力具体情况,自主选择机耕、机插、机防、机收四个环节中的任何环节进行托管,既解决了无劳户无力耕作又不想流转土地的问题,又解决了种粮大户土地流转费过高的问题。也最大化地帮助贫困户规避市场风险,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坚实后盾。目前,该镇已实现托管土地1000余亩。
宣汉县依托农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社,规范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通过土地托管的方式,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技术缺乏的问题。目前,全县已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528家、家庭农场140家,发展种养殖大户180多家,有力地引领和助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借圈养牛”,脱贫有稳力
蜀宣花牛被誉为“南方第一牛”,该县将畜牧养殖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积极转变扶贫方式,结合贫困户没有养殖经验、缺乏劳动力、资金短缺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托养模式,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蜀宣花牛养殖大户向贫困户借小牛仔饲养,待成品牛出售后,退还养殖大户小牛成本,剩余收益养殖大户和贫困户按1:9分红;养牛大户借种牛给贫困户饲养,待下崽后小牛归贫困户所有,种牛退还养牛大户。
毛坝镇云蒙村幅员6平方公里,地处大山深处,人员居住分散,有人口469户1463人,其中贫困群众有89户465人。由于山多地少,当地群众缺乏种养殖技术和致富门路。该村1组的邓少明,今年70多岁了,与老伴相依为命,家庭十分贫困。
2015年,他家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年初,邓少明和姜之银、邓传平共同出资7500元,购买了一头蜀宣花牛,交给镇上托养站托养,自己安心当起“翘脚老板”。年底,当他从托养站拿到了4000元现金在手上的时候,邓少明笑得合不拢嘴。据悉,毛坝镇党委、政府多方调研,探索出了依托当地养殖能人,建立托养站,发展蜀宣花牛养殖业脱贫致富路子。贫困户根据自身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组合,将买来的蜀宣花牛交给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饲养,并签订托养经营协议书作保障,共同协商销售价格。除去购牛、人工、饲料等成本后,所得利润五五分成,这样不仅让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收益,还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据宣汉县扶贫和移民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县在脱贫攻坚中,还创造了公司借种助力贫困户脱贫。龙森中药材、百里峡中药材等公司借给贫困户草本药物种子发展丹参、玄参、益母草等中药材,并签订收购合同,待药材公司收购药材时扣除贫困户原种子欠款。部分乡镇积极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成立乡友产业发展互助资金,免息向贫困户借钱发展种养殖业。比如观山乡务工人员谭智等人成立乡友产业发展互助资金,首批注入资金50万元,根据互助基金会章程和贫困户需求,无息借给贫困户5000至10000元周转资金发展种养业。协调农商银行按10亿元放贷规模,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扶贫小额信贷,根据信用等级为贫困户提供2至5万贴息贷款。
自2015年***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宣汉县精准减贫3.63万人,贫困人口从17.94万减少到14.31万,贫困发生率从16.4%降为13.1%,取得了脱贫攻坚显著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县又把今年确立为“脱贫攻坚突破年”,计划实现55个以上贫困村“摘帽”、4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确保减贫成效走在全省前列。
□冯开斌 桂学军 尹强 特约记者 王兴寨 廖昌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29日起,宣汉县全面实现国、地税业务“一窗通办”,纳税人只需到国税、地税办税服务厅的任何一个服务窗口,便可一次性办结涉及国税、地税的所有业务,彻底终结了纳税人办税“两头跑”的历史。...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