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阳光灿烂。3月15日,记者驱车来到海拔1200多米的宣汉县茶河乡长坪村,只见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瘫痪妻子出门晒太阳。妻子深情地望着丈夫,目光中流露出幸福。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周小兵。他24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妻子,用自己的坚毅和执着苦苦支撑起这个濒临破碎的家,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幸福家庭突遭变故
1986年,家住宣汉县茶河乡长坪村的村民周小兵,与同乡四方村的女青年曹琼喜结伉俪,婚后生育两个孩子,一家四口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1992年,周小兵夫妇在自家田地里干农活,妻子曹琼突然脚痛,四肢无力,站立不稳。周小兵立即把妻子送进医院就诊,被医生确诊为永久性瘫痪,从此坐在轮椅上生活。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望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和年幼的两个孩子,周小兵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照顾妻子、抚养孩子、耕田播种……里里外外的事情全部压在他一个人肩上。妻子瘫痪在床的前几年,是周小兵最艰难的日子,妻子一日三餐、吃药、打针、上厕所、洗澡,一切看似简单的日常护理,但对于身体不十分强壮的周小兵来说,都显得十分艰难。
曹琼看见因为照顾自己而日益消瘦的丈夫,不想成为家庭的累赘,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扔东西、不吃不喝,稍有不顺心就对丈夫大发脾气,但周小兵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妻子。一段时间后,曹琼感受到丈夫的浓浓爱意,渐渐地恢复了生活的勇气,脾气也变得温和起来。“唉!我变成这样,已经拖累了丈夫,还有理由生气吗?”曹琼语气十分低沉地说。
妻子病倒了,周小兵那杆“爱”的“天平秤”自然发生了偏移,大部分精力花在了妻子身上,冷落了两个孩子。“我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地头劳作,根本没法照顾两个孩子。那时,他们俩还在读小学,每次放学回家后,都是自己生火煮饭,还要帮着我照顾他们瘫痪的妈妈,想起来我都难过……”说到这儿,周小兵不禁潸然泪下。
家里面临如此困难,周小兵的两个孩子却更加坚强地面对现实,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特別是其女周素梅,战胜了学习中的一切困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成都外国语学院,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走上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据周素梅回忆,她和哥哥一起读小学的时侯,因家里穷,两兄妹蒸一碗四两米的饭,饭熟后一分为二,一人分吃一半,和着家里带的咸菜,天天都没吃饱过,忍饥挨饿地读完了小学。
无怨无悔照顾妻子24年
每天凌晨,当其他人还沉浸在梦乡时,周小兵就早早起床了。先烧一锅热水,端到床头,为妻子洗脸、擦手、擦背等,然后再帮妻子换上干净衣服。“她瘫痪在床24年了,从未长过褥疮。”谈及此事,周小兵满脸自豪。
为了筹集妻子每年的药费,周小兵不仅没有让自家的土地摞荒,还经常在周边做小工,以此增加家庭收入,让妻子不用为药费发愁。
周小兵回忆,有一次,他到附近村民家里帮忙杀年猪,坐在轮椅上的妻子不小心倒进柴火堆里,妻子像“鱼”一样在屋里艰难地摆动身躯,一寸一寸地挪动;幸好抓到一个装满冷水的茶壶,迅速倒出茶壶里的水,及时把火浇灭,只烧伤了双膝,险些丧命。从那以后,周小兵不敢外出远行,有时背着瘫痪的妻子干农活,有时用轮椅推着妻子随行……
周小兵家有田地1.6亩,他按季节精心栽种了西红柿、白菜等时令蔬菜。“每日三餐,我让妻子按时吃饭,饮食以清淡为主,时令蔬菜样样不缺,并且还要买些猪肉、鱼等荤菜……”周小兵说,由于合理搭配营养,虽然妻子瘫痪在床,但是精神状态很好,总是红光满面。同时,他还饲养了猪、鸡、鸭等,发展了蜜蜂等产业,随时为妻子改善伙食。
乡亲们眼中的“道德模范”
“24年,他无怨无悔地照顾瘫痪的妻子,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提起周小兵,茶河乡乡长王锡儒竖起大拇指称赞。
据王锡儒介绍,乡党委政府一直关注周小兵一家:一方面号召全乡广大人民群众向他学习,传承爱亲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帮助他排忧解难。多年来,该乡除了给予他全家人享受低保外,逢年过节还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鼓励他自强自立,不等不靠,坚强地战胜困难。
周小兵人穷志不穷,除了一如既往地照顾好自己瘫痪的妻子外,2009年,还积极发动群众修组道公路。他组织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锄头、铁锹等劳动工具挖出了一条长达4公里的“致富路”,惠及周边100多名群众,结束了当地村民肩挑背磨运输农产品的历史。
家住茶河乡长坪村的村民何成福,经常把周小兵当作“教材”教育自己身边的子女,教会他们做人。像何成福这样把周小兵当作学习榜样的村民还有很多,该村倡导文明新风、弘扬家庭美德,形成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良好风尚。
□冯开斌 特约记者 漆楚良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四川省宣汉中学迎来百年华诞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