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行走在单人床上》,是青年作家周浚安的长篇处女作,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耐人寻味。
题目跃入眼帘的时候,我们首先是眼前一亮,继而是疑问产生:床的功能是供人睡觉,怎么能供人行走呢?床,还是容易令人想入非非的东西。读完作品,我得已释怀,觉得作者不是在哗众取宠,而是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的生存状态。他们基本上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交付给了学校和功课,睡的是单人床。这个题目具有独特而准确的象征意义,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家具的概念上,已然上升到年龄的概念上了。
行走,提升了单人床的功能。以孙榆皓为代表的一群中学生,他们既在单人床上睡觉,又在单人床上奔跑,更确切地说,他们既在这个年龄段上安眠,更在这个年龄段上前进。即使是躺在单人床上,他们也在入睡前规划自己的明天,在梦乡中思考来日的行走。
从头到尾,故事都紧紧围绕孙榆皓展开。
孙榆皓是一个从消沉到奋起的人。亲人的离世、父亲不征求子女的意见,在母亲尸骨未寒的时候就续弦,给他找了一位继母,种种家庭的巨大变故,让这个一度成绩不错的学生,极度悲哀,情绪受挫,学习懈怠,借酒浇愁,烂醉如泥,邋遢不堪,良好的形象成为往事,以至于原先爱他的女生赵羽若,也在爱情上作了新的选择。但是,老师和同学中,不乏恨铁不成钢、伸出援手的好人。王楚云对他伸出的援手,是给孙榆皓几记耳光,然而他并没有在疼痛中猛醒,依然处于“昏睡”之中,因为他认定自己再也不能还原曾经的我。
值得高兴的是,他最终还是醒了,像东方的睡狮一样醒了。让他的人生发生逆转的引线,还是他自己,就是他那首诗歌。同学在整理内务时,偶然发现了他那首不见天日的诗歌。这个同学觉得不错,就擅自投到校报上公开发表了出来。本想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老师和同学对孙榆皓刮目相看,让孙榆皓本人振作起来,结果引起的反而是另一种轩然大波:对孙榆皓报以不认可甚至讥讽的人,几乎占了同学的主流!
孙榆皓经过了几度的心理挣扎,在同学和老师们的鼓励、协助下,牵头发展了文学社的会员、成功创办了《奔跑者》试刊和创刊号,“单人床”上的事业出彩,孙榆皓的脱胎换骨,拓展了中学生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说沉甸甸的重量。
小说《行走在单人床上》不单纯,还体现于故事的错综复杂,跌宕起伏。透过小说的厚度与密度、浓度,清晰地看到,小说就像一棵挺拔茂盛的大树。孙榆皓的转变过程,是树干,文学社的发展和社报的萌芽、成型、成功发行……是疏密有致的树枝和绿叶。这棵“树”呈现出中学生的复杂心态和性格,让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对挫折、爱情等等的应对态度和举动,宽容、隐忍、冷静、温柔、泼辣、张扬、正气、邪恶、侠义、狭隘、偏激,在字里行间流露,塑造了鲜活的艺术形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值得商榷的个别地方,自然难免。世上只有完美这个词汇,永远没有完美的事物。我提出的问题,或许正是作者刻意淡化之处,周浚安能在二十几岁时完成这部小说,展现了他文学创作的潜力,这是令人佩服的。
(长篇小说《行走在单人床上》,由全国新华书店经销,作者系宣汉县文广新局干部)
新闻推荐
本报讯“我们村活动阵地变漂亮了,旁边还多了一个文化院坝,跳坝坝舞也有地方了。”近日,宣汉县厂溪镇四路村新建活动阵地正式落成,阵地前文化院坝上几位阿姨兴奋地跳起了坝坝舞。去年以来,宣汉县大力推...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