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的录取通知书
·渠县教科局 刘逊·
每年高考,看见孩子们捧着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心满足的模样,我的心里就会涌出一阵酸涩。我好渴望,那些录取通知书有一张写着我的名字,让我得以圆魂牵梦萦了几十年的大学梦。
屈指算来,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二十六年前,我们一家人住在离县城很远的鸡公山下。父亲当时在五爱村小教民办,他希望我们兄弟发奋读书,争取将来离开那个偏僻的乡村,到城里去工作和生活。然而我自小贪玩,痴迷滚铁环、翘杏核、折纸板,对读书却没有多大兴趣。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我八岁那年,他根本不顾我的感受,撵了几道田埂,把我夹在腋下拽进教室,开始了我十二年的上学生涯。说也奇怪,原本讨厌上学的我,上学后却对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现在想来,因为当时没有电视和网络,在文化生活严重匮乏的乡村,对于好奇心浓厚的孩子而言,读书相当于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子。那些日子里,虽然条件艰苦,我们冬天穿着单衣,夏天打着火把上学,秋天在寒风中发抖,但是因为有书看,我的心里始终充满暖意。
自上学开始,父亲便常常在我耳边絮叨,要发奋努力,争取考上学,跳出农门。
为了让我们考学,父亲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经常因为考试成绩惩罚我。特别是小学六年级那年,我的数学成绩始终在八十分左右起伏,皮肉之苦便成为我的家常便饭。父亲一向严厉,我们是不敢还嘴的。他生气时,我们自己去拿一条板凳过来放好,把木棍摆好,然后自己乖乖躺上去,等父亲打我们,不能哭,还要一下一下记数,打够多少为止。古语有云“黄金棍下出好人”,像我这般顽皮的孩子,几乎就是被父亲打着长大成人了的。
渐渐地,我有了一个镀金的梦想,那就是要努力考上大学。当时最时髦的是考中专和考师范,父亲也希望我走这条路,然而我一心想上大学,我为自己拥有这个梦想而热血沸腾。上初中后,我学习更加努力了,成绩直线上升,三年里次次考试都是第一名。那些日子里,我不舍昼夜,高寒冻不住我、逆流挡不住我、黑暗吓不倒我,我感到大学正在前方向我招手。
然而现实总难遂人愿。一天深夜,父亲把我叫到身旁,摸着我的头,说家里的经济根本无法送我上大学,还是读师范算了。看着父亲满脸的沧桑和无奈,我的眼泪扑簌簌落下来。人生的道路很多,然而我明白,我的大学梦从此远去了。
初三毕业,毫无悬念,我的第一志愿不是上高中考大学,而是选择了渠县师范学校。虽是无奈,却也有期待,毕竟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1989年8月15日,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上午9:00左右,我正在村头槐树下打柴火,“——嘀呤呤”,突然响起一阵自行车铃声,邮递员轻快地驶来,喊我去领取录取通知书。我的脑中“嗡”的一声,刹时满脸涨热,急切地跳起来,飞奔过去。我收到中师录取通知书了,乡亲们闻此喜讯,也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不断地鼓掌——一只鲤鱼终于跳出了龙门!
在大家的恭喜声中,我晕呼呼地打开鲜艳的录取通知书,十二年的苦读时光、挑灯夜战的艰辛从眼前一晃而过。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我终于打开了那条通向山外世界的道路。母亲虽然不识字,她捧着我的录取通知书仔细端详,眼眶里泪花闪动的模样,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如今人到中年,青春的脚步渐行渐远,昔日里那个青涩的小男生早已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坚毅沉着。师范毕业后,当教师,到机关,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大学梦。这些年来,我的大学梦就像一面旗帜呼啦啦地响,无论何时,都令我热血沸腾,脚步永远停不下来。
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再与我的大学相约,刻苦攻读,上一次心中无限渴望的北大清华。只是一切都成为过去,许多喜怒哀乐都被时间封存,唯独那一张录取通知书,红艳艳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如在眼前——
等待是一个煎熬的过程
·达川中学 杨华·
这段时间,对于刚参加完高考的学子们来说,填报志愿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填高了,怕录不上;填低了,对不起分数。为此,无数大人和孩子成天泡在各个学校和专业间,做对比,做分析,期望有一个好的结果。
高考的过程,每一个节点都很重要。如果把所有过程都走过来了,而且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到最后整个录取过程都结束了,你还查不到相关信息,那是个啥心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体会得到。几年前,我和女儿就经历过,属于她填报的一类学校录取结束时,所填志愿学校都查不到任何信息,失落的心情和复杂的念头不是几段文字可以描述的。记得有天晚上,我失眠了,埋怨自己帮孩子填志愿时没填好,耽误了孩子,好像女儿读了十几年的书竟然没个结果,高考的辛苦也白费了。所幸过了一段时间,在征集补录中,孩子最终被录取了。
我自己没经过高考,三十年前经历过中考,就是初中毕业考中师中专。那时的中考录取比例,应该要比现在的高考不知道低多少吧。作为和我一样的农村孩子,很多人的理想就是希望考上学跳出“农门”端个“国家饭碗”。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讯息畅通,中考结束回到山上的老家,外面的世界基本上就跟我没多大关系了。中考结束,每天我就和爸妈一起去庄稼地里干活,因为倘若没得录取结果,基本上干农活就是我终生的职业了,所以这也许可以算作是实习吧。
记得那个夏天的一个晌午,我依然和爸妈在地里做农活,一个赶早场回来的同乡老远就呼喊我爸,叫去邮局取信。我当时并没有什么反应,但我爸却立即放下锄头跟我妈说:“我马上去街上。”我妈当时竟然什么也没有问就答应了。平时上街往返接近四个小时,我爸那天不到两个半小时就赶回来了,不但带回了我的中师录取通知书,还买了一块肉回来。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爸妈其实一直在等待,虽然我那时也期待着会有个好的结果,但跟爸妈的期待比起来,真的是差得太远了。天下间所有的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前途啊。
如果当年我没有被录取,也许会去读高中,也许在高考中被录取,也许继续落榜回到农村种庄稼,也许后来加入打工大潮……
可惜人生没有那么多也许。谜底未被揭晓之前,各种结果都会有可能,各种结果都要去面对。而且现在也终于明白,无论是什么结果,你都可以在那个节点选择一条路继续走下去,并且走得更好。
那一个难忘的夏天
·宣汉县柏树镇中心校 刘德刚·
1996年的那个夏天,对我来说,应该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那个夏天起,就像我的班主任吴老师说的那样,以后我可能就会穿上“皮鞋”,而不是穿“草鞋”了——一纸四川省宣汉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将一个乡村少年的命运彻底改变。
记忆中,时间才到那年三月,吴老师就在黑板右上角挂起了中考倒计时牌,那个做工粗糙的木牌子,就像一柄利刃,将我们的学习时间越削越少。也许是为了给我们鼓士气,也许是担心我们累着就会停滞不前,吴老师总会适时地在讲台上用一种近乎演讲的气势,声如洪钟,说,要努力,不要懈怠,这关系到你以后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的问题。尽管他的演说常会引来一阵阵大笑,但在他的鼓舞之下,挑灯夜读的人越来越多,当然,也包括我。
到了六月,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有了一丝难以名状的紧张。而一向要求我们不要懈怠的吴老师,却出人意料地对我们说,放松放松,多休息,莫点起蜡烛在教室,折腾个啥呀,把觉睡好,耍好。大伙儿嘴上虽说要得要得,但仍不忘带着手电,钻进放有不少资料的被窝里,苦读。
大概是六月中旬,我们在老师带领下,浩浩荡荡前往县城,参加中考。记忆中,考试的那个早晨,在去往考场的路上,大伙儿出奇地平静,没有人说一句话。到了考场,也一样的静,见到的全是严肃的监考老师和满脸紧张的考生。试卷发下来了,大家开始答题,我知道,那一刻,我周围那些考生,也许都同我一样,内心不可能真正的平静。因为那时,从笔尖流淌出来的,不只是考卷的答案,也许,是能否改变命运的转折点……
考试结束,便开始了一次漫长的等待。虽然在与同学们对过考试答案后,觉得自己考得还不错,但结果毕竟还是个未知数,我的内心,开始承受一种莫名的压力。尤其是看到日渐憔悴的父母焦虑的眼神时,那种压力,渐渐变成一种内心的煎熬。
七月底,从村支书家的高音喇叭里传来好消息。那天,周书记在喇叭上,扯开嗓门大声说,一社的老刘,一社的老刘,快来领快件,是邮局送下来的,是你儿子的录取通知书,快!那一刻,我分明看见,在院子里晒玉米的父母,他们的眼里,有泪花在闪动。我看见,母亲揩了一下眼角,猛地推了推父亲,说,莫晒了,搞快些,去把录取通知书拿回来。然后,她老人家不知是哪儿来的那么大力气,边说着,笑着,边将一口袋重约百斤的玉米籽,一下子就抱了起来,倒进粮仓里。
父亲回来了,是跑回来的,边跑边说,你家伙还可以,考的是统招,节约了八千块的委培费哟。那一刻,我会心地笑了,当我看到写有我名字的录取通知书时,我忽然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知道,这绝不是伤心,而是激动,是一种付出了辛劳再得到了回报时的无限感动。
那天晚上,母亲开始为我收拾行李,她将我外出求学这种短暂的分别看成了一种很悲壮的离别。她边收拾衣物,边不住地揩眼角,说一些重复了上百遍的嘱托,要吃饱,别冻着,钱不够就说,莫惹事,多努些力等等。我边嗯嗯地答应着,也边不住地揩着渐渐湿润的眼角。
八月,院里那棵桂花树开始飘香,我也在亲人的送别中,开始了外出求学的历程。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升学的压力和考中后的喜悦,也早已在记忆中渐渐淡去,但每每想到那年夏天的点点滴滴,内心最柔软处,总会被轻轻触动。
记得那年锦书来
·达州市第一中学 冯超·
在中国,几乎每家每户都把孩子的高考看得很重。每年高考结束,对于来自所填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管嘴上说与不说,心底大都是极其渴盼的,等待的过程,用望穿秋水形容实不为过。
十年前,也就是2006年那个夏天,我带着差几分上重本线的考试结果作别母校达高中,回家静候大学通知书。志愿是随性填好了的,齐刷刷的目标全是师范,那是我长久以来的憧憬与喜欢。小学老师对我好,初中老师对我好,高中老师也对我格外关照,我的语文老师都很有才——好吧,我的第一志愿可是汉语言!
高考结束,很多同学都外出旅行,我家里经济不允许。我想去打工挣钱,妈妈说我到饭店会打烂盘子,发传单肯定会晒到不行。所以,我只好跟着妈妈早起晚归看菜摊子,生意空闲的时候看看书,日子如往常一般流逝。等待啊,等待着,枯燥又煎熬。渐渐地,我的心情越来越差,看谁都不顺眼,动不动就发火。这期间,妈妈偶尔会提及录取一事,比如考不上怎么办,但又怕加重我的负担,所以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的,欲言又止。
寒门读书十二年,考学希望一家盼!后来的后来,大概是七月底吧,盼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是一个邮递员,亲手送到了在外干活的爸爸手里!不善言辞的爸爸别提多高兴了,急忙赶回家,进门就喊我姐姐拆。记得那一天,爸爸多喝了两杯酒,妈妈走路都生了风,眼里对我全是欣慰的目光。那一刻,我默默地感动着,只恨自己考得不是太好。
结果,生命中的宏大趣事发生了。“不是报的成都吗,妹妹,怎么地点在南充啊!”姐姐惊呼起来。啊噢,我傻,我真傻,我抢过姐姐手里的通知单,懵圈。记得填志愿时,是好友胜利喊我填西华的,因为她也要去那儿。后头我越想越不对,总觉得差了什么,于是我自己去招办添了俩字——“师范”,恕我那时根本没注意西华师范在哪里……后来的结果,就是多了这两个字,我离家近了几百里。
时间演变,当我日渐热爱上南充那所学校那片土地,我又觉得,有些东西,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面对每一次的追逐与挑战,能够敞开心怀,平静地,接受它们的到来。莫执拗,少埋怨,各种花开,皆能风景。
正值7月上旬,刚刚送满的高三学生还在通过微信或QQ向我询问着,“老师老师,志愿是填好了,只是不知道通知书什么时候来?”“等着吧,紧张吗?”“有点”“还好”“不紧张”“应该没问题”“顺其自然呗”“大不了复读重来”“别担心,我很有信心”“您那会儿呢”……我很欣慰,比我晚十年参加高考的孩子们,总体比我们那会儿多一些放松与坦然。他们还一个个逗趣地分享与抱怨说,其实更紧张的,是家长们而非他们本人。这些孩子啊,习惯了恕己与看开。这样好是不好呢?
是啊,毕竟他们毕业的今天,世界发展更多元,前进道路更广,说到退路也会更宽,倒不必拘泥在高考这一条梦想之路上了。
选择了就勇敢走下去
·开江县甘棠初级中学 文华丹·
又是一年毕业季,莘莘学子们将陆续领到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向人生的理想迈进一步。一纸录取通知书,牵动多少学子和家长的心灵!对我来说,二十三年前领到的中师录取通知书对自己影响最为深远。
从小学起,我以优异成绩被学校一些老师、领导赐予“学习冠军”、“大学苗子”等称号。父亲有时会自豪地说:“等你考上了大学,我要宴请所有亲朋好友来祝贺!”这对我来说,简直是莫大的鼓舞!然而,初中毕业之际,我却在报考第一志愿栏填上了“中师”,这让周围很多人不解,因为他们都觉得以我的学习成绩,完全应该念高中上大学,读中师太埋没人才了。父亲也劝过我改志愿,但我似乎很坚定,父亲就不再坚持——正如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他不会强加我不乐意接受的,总会给我适度的空间!到现在我已做了父亲,才明白父亲当年能做到那样是多么不容易!
说起自己那时想考中师当教师,也许是当教师的父亲深深影响了我,也许是学生时代自己所遇到的老师都那么可亲可敬,也许是那时的我便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意义,也许……总之,在那时我能想到的职业中,我认为教师是最适合自己的。于是,带着憧憬,也带着执拗,我报考了中师。那时,我似乎没有过多考虑父亲的感受。在那个时代,孩子能考上大学,父母会多么荣耀,然而父亲最终还是理解、尊重了我的选择。我清楚地记得,当他打听到我的中考成绩回家时,在楼下远远地便朝我们挥手报喜,全家也为我取得的优异成绩而欢喜!不久,我接到了师范学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不知怎地,面对录取通知书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是两难的选择了——如果我选择了中师,父亲一直以来对儿子圆梦大学的期许就完全落空。都说“志当存高远”,读中师会不会前途黯淡?我纠结着,平生第一次尝到了抉择的艰难!
暑假结束了,我不得不作出决定。而我最终选择读中师,父亲和家人也没有反对。带着这沉甸甸的中师录取通知书,我踏上了新的求学之路!中师毕业,我便回到家乡任教,到现在已整整二十年了。其间,许多同学、同事转行了,但我坚守了下来。我用我的行动为我当初的选择作了最好的注脚!
回首往事,不禁想起弗罗斯特的诗句:“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人生总要面对选择,有选择便有放弃。选择时也许不容易从容,但选择一条路后,就应从容地走下去,你肯定能看到沿途美好的风景,实现无悔人生!而未选择的路上的风景,就留着我们去憧憬、去设想吧,这就是生活!
一次改变命运的决定
·开江县拔妙小学 乔妮娜·
近些年,在我的老家开江县回龙镇锁口庙村,出现了一股打工热。因为乡村还比较贫困,因为打工可以挣到钱,村里的青壮年基本都到全国各地去打工了,人们对读书不再像以前那般狂热,一些人甚至认为读书没多大作用,还举了某某某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或者最后也到了工厂打工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小时候不懂事,听别人这么说,我居然也懵懵懂懂地信以为真。
2004年,妈妈因为生病在家休息,同时照顾我读书。两年多后,妈妈病情好转正准备外出打工时,外婆又得了胃癌。当时才15岁的我,看到家里的境况,加之认为读书早晚也要打工,不顾妈妈的劝阻,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同村几个小伙伴踏上了开往广州的列车,准备去闯出点名堂来。
到了广州,才发现世界之大,远不是我能够想象的。由于年龄小,没有工作经验,找工作处处碰壁。后来在一个老乡介绍下,我终于进了一家工厂,每天从早上八点一直干到晚上十一点甚至十二点,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这哪是打工啊,简直就是卖命。然而事已至此,后悔无用,那些日子,小个子的我每天晚上都只能躲在被窝里哭泣。
我也想过不干,但自己既没有文凭也不会技术,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两年。这期间,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继续学习的机会。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踏入隆昌幼儿师范学校学习。现在想来,那是一次改变我命运的决定。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所有的委屈和苦痛,化为嚎啕大哭。从那时起,我便在心中发誓,只要有机会学习,我一定发奋努力。虽然学习也苦,但比起打工,实在是太甜蜜了。
之前艰辛打工经历,让我更加明白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学习起来比其他同学更加努力。隆昌幼师十分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除了上课之外,其余时间我都是在舞蹈房、钢琴房度过的,心无旁骛,百折不挠。每次考试,我在班上都名列前茅,每学期都能拿到奖学金。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拿着“优秀毕业生”奖证学成毕业,再一次踏入了社会。
2011年,我回家乡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报名后,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认真复习考试内容。经过半个月努力,在笔试和面试的重重选拔之后,我过关斩将,成功考取了教师编制,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每个人进入社会后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挫折面前举手投降。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正确面对挫折,把每一次挫折当成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不要安于现状,要积极行动,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新闻推荐
本报讯“于强家去年出栏肥猪4头,养殖蜀宣花牛3头,凭着自力更生实现了脱贫目标,按照方案,给予奖励资金600元。”近日,在宣汉县毛坝镇天坪村脱贫攻坚推进会上,驻村工作组宣布对已脱贫贫困户的奖励决定后,...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