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纯荣/文
罗江镇:神剑园
一柄傲立的神剑,在这里淬火、锻打,然后
劈开漫空闪电,直指苍穹!
一条罗江水,濯亮如炬岁月。
雨水推动木雕门窗,微尘轻扬。而参天古榕的根系,已将幼年的体温,逐一传递给风沙翻涌的戈壁大漠。
院墙无声伫立。板壁清瘦,自有硬朗风骨。
火塘里,余焰仍在——心怀天下的气度,由此萌发,升华为威震寰宇的民族宣言。
日复一日,张家沟的风,吹过“两弹一星”,吹过战机坦克,吹过安息于此的三万英名……
园子里,满目春色。
剑气归于繁花草木的内里。一如中华民族的气节,藏于隐忍的剑鞘,却从未丢失
千钧一发的凌厉。
(注:神剑园位于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是开国上将、“神剑将军”张爱萍故居。)
梓桐乡:红色第一联
1
谁说,大巴山的石头不通人性、没有情感?
錾刻在上面的每一个字,都被它从心窝里掏出来,淌着鲜红的血液。
一晃,半个多世纪犹如云烟散落。
未曾褪色的,是那猎猎招展的旌旗、连天的烽火,是那铿锵嘹亮的冲锋号、杜鹃啼血般透心彻骨的呐喊。
2
江河峥嵘,命运横亘。
苍生匍匐大地,谁,在那一刻猛然发出惊天动地的强劲呼号——
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
穷苦人家郁积千年万年的宿命,终于,在宣言般的呐喊引领下,被自己的奋勇抗争彻底改变。
3
虔诚仰望,或驻足聆听。
面对这血水熔铸的十四个汉字,眼中有泪水,在涌动;体内有激情,在奔流。
经风沐雨八十余载。今天,鲜艳的党旗,有你注入的一滴红。
(注:该石刻对联位于通川区梓桐乡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联”。)
石桥镇:列宁街
1
一轮红日,带我进入1933年。
巴山十月,秋风乍起:
翻开贫瘠的田土、低伏的草根;翻开丛生的荆棘、砥砺的路径。
一束燎原的星火,让苍茫中的草芥挺直了腰身。
2
伟人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于是,从陕南到川东北,4.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风暴骤起,红旗漫卷。
千里转战大巴山,我们的队伍,所向披靡。
刀尖挑开迷雾,枪弹唤醒日月。北斗星下,习惯黑暗的民族曙光频现。
3
全长694米:青石铺展,木壁肃立。
高翘的石牌坊,静默无言,对应着苍凉后土与壮烈时光。
一部浓缩的马列主义读本——
适合背诵、铭刻。适合为每一种缺铁年代,注入奔涌的热血。
(注:列宁主义街位于达川区石桥镇,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
宣汉县:红三十三军纪念碑
曾经瘠薄、封闭的红土地,书写下一县成军的伟大壮举,记录了多少令人激情澎湃的故事。
透过岁月密集的垛口,翻开风云激荡的那一页:
兵强马壮的红三十三军,挥舞着鲜红的旗帜,转战千里巴山,跃马横刀,气势如虹。
走进这片炙热的红土地。生机勃勃的蒲江水昼夜不息,寓意着令人血脉贲张的往事归于尘土,激越的脉搏却从未放慢速度。
我仿佛看见:流淌的红色英魂,迅速落地生根,蔓延了这片英雄的土地。
我仿佛听见:一声声呐喊,穿越遥远的时空,为着今天的民生福祉,迸发,呼啸。
在纪念碑前肃立。瞬间的闪光,教会了我——
怎样为纷扰的内心找回信仰,
怎样把缺钙的腰身站得挺拔!
(注:1933年11月2日,由宣汉县独立创建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开创了中国红色革命“一县成军”的奇迹。)
新闻推荐
昨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