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 安利平 摄影记者 王效
核心提示
前晚9点,何春艳和患癌症的丈夫彭砚波带着治病钱去华西医院治疗,下出租车时却忘了拿提包。他们赶紧拨打包里的手机,打了40分钟,的哥终于接听,承诺拉了客人就送回包,不料等到11点多,的哥还未出现。电话打着打着,的哥突然停机了,他们赶紧为的哥手机充上话费……
7000元救命钱,一场信任大考验。最终,的哥送回了钱,更送回了陌生人之间久违的信任。
装有治病钱的包没拿下车
“平时我们多细心的,没想到也犯这种低级错误。”妻子何春艳讲述了当晚一幕。他们是德阳人,2009年丈夫被查出患有淋巴癌,前日俩人携带7000多元现金到华西医院治疗。前晚9点,他们去肖家河沿街与朋友见面吃饭,吃完后打了车,赶回九茹村的旅馆。当时,彭砚波坐在副驾,何春艳坐在后排,两人的包都放在后排。抵达目的地后,何春艳付款时,彭砚波自己开门下车,但因身体虚弱有点发晕,何春艳匆匆拿了自己的提包,给了钱跑到前门扶他,却忘了拿落在后排的丈夫的包。
下车走了50米,出租车已经开走了,这时彭砚波才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包呢?包没拿!”两人急得直跺脚,不知所措。这个包除了装有7000元救命款,还有就医卡、房卡、身份证等一堆证件。两人记得出租车是往一环路南四段方向离去,便准备拦下另一辆出租车追截,但是因为大意,他们未索要发票,不知道车牌号,也不知道司机姓名,只好下车站在路边想办法。
打了几十遍 他终于接了电话
绝望无比时,彭砚波抓到救命稻草———他的手机在包里。“赶紧打我的手机,兴许的哥能接到。”彭砚波赶紧让妻子拨打电话。电话通了,却无人接听,两人焦急拨了几十遍。直到9时40分许,电话终于被接了,一位男子说他就是的哥,并让他们尽管放心,拉了客人就会把包送回来,的哥还特意留了自己的手机号。
两人很感动,连声说谢谢。因回不了旅馆,两人只得在九茹村路口等待。不料一直等到11点多,承诺送钱的的哥却并未出现。何春艳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不好意思催,但还是忍不住打了四五个电话,对方仍很爽快,但却总未出现。
的哥又不接电话了 还停机
更让夫妇二人担心的是,“23时40分,他的电话突然停机了。”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何春艳为的哥的手机号码充了30元话费,终于再次联系上了的哥。
直到昨日凌晨零时30分许,的哥终于赶到九茹村,所有钱款和物件一样不少,全部归还。何春艳说,真的非常感谢好心的哥,打听得知他叫邓海权,“想通过成都商报感谢他,他的善举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上了邓海权,他连称此事是应该做的。他说,特别能理解失主的心情,被一度误会也没什么。经询问得知,邓师傅是商旅出租公司员工,就在几天前还有过拾金不昧之举。
医院探望 后悔没及时送还
昨日下午,当的哥邓海权知道乘客是淋巴癌患者时,他很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及时送钱过去。昨日下午,邓师傅特意来到华西医院看望彭砚波夫妇。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他们却变得像朋友一般。“昨晚真的不好意思……”的哥邓海权想要解释。
“师傅感谢你,不好意思的是我们。”邓海权和何春艳同时说出了不好意思,之后大家都笑了起来,一度产生的小小误会,此刻已化为无形,“缘分啊,我们还是老乡……”
双方交谈了半个小时,聊到了工作和家庭等,最后分别时两人都称,彼此都有电话了,也是老乡,现在又成为朋友,以后要常联系。
三个小时的信任煎熬
失主何春艳———
“电话为何不接?手机咋又停机?”
21:00 电话通了怎么不接?
下车后,两人发现装着7000余元现金的包落出租车上了,最开始特别的慌张,因为那是为患淋巴癌的丈夫看病的钱。疯狂地拨电话,电话是通的,当时她一度觉得电话通了,说明包“或许还安全”,起码没被人拿走吧,还应该在车上。“但为什么不接电话呢?”心里始终没谱。
21:40 的哥怎么还不送来?
电话终于有人接了,接电话的人说他就是的哥,包就在他车上,说一定会给他们送还回来。这个时候,何春艳两人很激动,心里很放心。之后又打了几个电话,询问好久能送来,的哥也是有问必答,“心里很感激,觉得的哥太耿直了,遇到好人了。电话也不好多打,怕催多了人家不高兴。”
23:40 的哥手机咋停机了?
两人没有房卡,加上心里焦急,就一直站在九茹村路口等待,天有些冷。这个晚上,这对夫妇真的很难熬,在路口苦苦等待的这段时间,他们想了很多。
两个小时过去了,“的哥说要来,怎么还没来呢?”何春艳突然有点害怕了,心里对的哥产生了猜疑,“是不是想吞了这笔钱”“是不是变卦了?”特别是拨打的哥电话停机的时候,何春艳心里更是打翻了五味瓶,惶恐不安。“刚刚好好的,怎么就停机了呢……是不是不想还了,故意把电话设置成黑名单了呢,我还专门换了个电话打,还是停机。”凌晨零时许,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的哥手机充了30元,开始充值不成功,“的哥变得也太快了,是不是把号码都注销了”。后来才发现,因为紧张充值时输错了号码。
的哥邓海权———
“生意好,想多跑点钱,不知是救命钱”
邓海权说,他是德阳农村人,在成都跑了一年出租了,挺辛苦的。最近想结婚,但经济很紧张,这几天晚上生意好,就想多跑点钱。接通电话的时候,他刚把客人送到了华阳,客人是坐在前排的,自己开着音乐,后座的手机声音自己真的没听到,乘客下车后他才发现了彭砚波丢失的包。
直到最后把包送给何春艳夫妇前,他不知道这是救命钱,也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钱。“如果知道是救命钱,我说什么也不会去跑活,一定马上送来。”他以为就是一个普通的包,心想生意照做,顺路走九茹村的时候,捎给他们就行了。后来,对方总是电话催促的时候,他还曾一度有点不高兴,觉得对方不相信自己,为此还和对方说过:“你们干脆明天到我公司去取吧,我不得贪你们的东西。”
最后知道这是救命钱的时候,他有点后悔自己说的话。
七成国人不信陌生人
社科院报告:我国总体信任已跌破底线
癌症患者彭砚波夫妇把7000余元救命钱遗失在出租车上,在失而复得的两小时里,他们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而昨天媒体报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则像是为他们的这种煎熬作了注脚———这份调查显示,我国总体信任已跌破底线,7成人不信陌生人。
“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在此次调查中,社科院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个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进行了详细访问。结果显示,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从行业和部门来看,人们对商业、企业信任度最低。同时,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
尽管蓝皮书的结论只基于7个城市不到2000份样本的调查数据,是否能客观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状况,还有一些质疑,而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这个调查结论却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
快递来了不敢开门,查水表的不让进屋,入户人口普查不得不改成去居委会报到,买菜时习惯性地要把小贩的秤搬到眼前,买肉时总要用手按按有没有注水,去超市买牛奶面包看不清保质期绝不会轻易埋单……不记得有多长时间没串过门儿了,上一次街里街坊一起分享美食是在什么时候,如果不是几次夜里被刺耳的脚步声吵醒,你又怎么有兴趣知道楼上住了六七年的邻居是谁?
2009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已经把食品企业的诚信缺失推向极致,接下来不断曝光的染色馒头、皮革奶、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更是让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毫无信任可言。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慈善”两个字的神圣光环也日渐消散。近年来,让公众频频质疑的还有政府或相关机构组织行为透明度不高,比如财务收支、公车数量等。
当所有的不信任集中在一起时,社会氛围就会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冷漠。蓝皮书指出,“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引发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热议,甚至刘翔奥运会摔倒后的质疑,对击毙周克华是否真实等的质疑,都成为社会信任恶化的注脚。 (中国青年报)
为何信任消失?
记者调查
从小被教育“不要相信陌生人”
有网友说:从小,父母都这样告诫孩子:走丢了要找警察叔叔,不要接陌生人递来的糖果礼物,陌生人说带你去找爸妈不要信……从小受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教育。
失主和的哥之间的心理活动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信任。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随机调查了20名市民,有学生、教师、白领等。大部分人都表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信任,但是陌生人之间又很难取得信任。
白领李小姐表示,她做什么事情都特别谨慎,特别是遇到陌生人的求助或突然来访,都会提高警惕。有的时候快递来了都不敢开门,害怕是坏人。有一次逛街,一个女孩想借用她的手机打电话,她担心是骗子,回答别人说“不好意思,我没带手机”。
暑袜北街市民邓先生也举了个例子,他买菜总有个习惯,担心商贩缺斤少两,习惯性地要看几次秤,有的时候还要把东西拿到市场里的公平秤上去过秤。买肉时也要用手按一下,仔细观察有没有注水现象等等。
从事教育的孙老师也说,他时常教育学生人与人要相互信任,但是出于安全因素考虑,他又不得不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骗子很多”。
专家解读
信任下降主因是风险意识提高
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总体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平?
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认为,首先是由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形态,改变了原来的信任格局,人际信任下降是自然的结果。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间接上当受骗经验,这一切使得人际信任不断降低。至于民众对基层政府、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对广告业、房地产、食品制造、药品制造、旅游和餐饮等行业的信任度很低,很大原因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
在王俊秀看来,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但价值观念多元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共享价值观念的缺乏,“如果社会无法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没有每个社会成员都遵守的核心价值,社会的道德体系就会失守,社会就会没有底线,社会的互信无法实现,社会进步也无从谈起。”
“诚信讲的是道德问题,而信任是中性的事实判断,我们不应该简单把社会信任问题归结为社会道德滑坡或民众素质低,要看到社会信任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们的风险意识提高了。”王俊秀认为,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来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从制度上、法律上和管理机制上降低信任风险,特别是从公权力这个社会信任的核心环节入手重建社会信任。(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德阳市旌阳区天元镇有名的男厨师,不仅烧得一手好菜,还有十字绣的绝活。两年时间,厨师林玉宝在工作之余绣出了一幅6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昨日,在德阳市旌阳区德什路口附近一家饭店,林玉宝拿出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