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邓静 通讯员 李婧 刘法泉)从几年前一些社区矫正对象电话联系不上、上门找不到,到实时掌握矫正对象的动态;从以前单靠司法所的三四名工作人员管十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到利用信息化管理实现集中教育、考核评价等一系列规范流程。这些变化源自今年德州市推行的 “司法e通”社区矫正管理系统,系统借助为服刑人员专门配备的手机,实现对其定位监控,监督其积极改造。
市司法局基层科科长侯胜利介绍,社区矫正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相对于监狱内矫正的另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即:将符合一定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由司法部门对其进行矫正、控制。未经批准,矫正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所在县市。监管中,传统方式主要为定期报到、不定期走访、电话抽查等。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社区服刑人员总量持续增加,矫正对象脱管、漏管情况极易发生,给社会和谐稳定埋下了隐患。传统监管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入‘司法e通’社区矫正管理系统,等于为社区矫正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
记者看到,服刑人员持有的手机与普通手机外观无异,但除了普通的通讯功能,手机还有GPS定位功能,司法人员可利用系统电子地图划定服刑人员活动区城、实时定位查询。当矫正对象超出所设定的活动区域时,系统会自动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越界时间、地点。同时,给矫正对象发送告警短信,警告矫正对象已经处于越界位置。
22岁的王某是宁津县宁津镇人,在社区服刑已有一年多,如今他是一家健身器材厂的车间主任,“工作、生活基本和别人没什么两样,反倒是矫正管理员时时处处为我们着想。 ”小王给我们说起这样一件事:他女朋友家住与宁津县交界的陵县某村,因前去看望女友,手机时常收到越界警告,宁津镇司法所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主动在监管系统中重新设定了对其的监管范围,使得两人见面更加方便。
此外,系统还通过短信、语音业务等多种途径与服刑人员联系,及时发送普法信息、劳动通知、心理咨询等,每位矫正对象均在平台上建有电子档案,并自动生成各类统计报表。
新闻推荐
市场好时,刘大伟带领养殖户一起赚钱;当市场一落千丈,养殖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退貉时,他则大包大揽全数收下,他坚信——
宁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