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林:开头最难,沟通最关键
本报记者 李 峰
陇西县农技中心的农技人员李有林今年49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经27年了。工作中,他有两个最深的感想。
第一个感想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开头难度最大。
陇西县通安驿镇农民原来用铺平膜的办法种植玉米,当更先进的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试验成功后,李有林和干部在通安驿镇推广双垄沟播玉米技术。
当地农民没见过这种技术,一些农民不愿采用。播种时担心技术人员和干部阻拦,就凌晨5点悄悄到玉米地里用铺平膜的老办法播种。深知农民心理的李有林对村民们说:“想用铺平膜技术也行,想用双垄沟播玉米技术更好,大家自愿选择。”
当年旱情很严重。结果玉米苗出来时,用铺平膜技术的玉米苗长得只有一只手掌高,用双垄沟播技术的玉米苗长得有一只胳膊那么高。第二年,根本不用李有林和干部劝说,所有农民全部主动采用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而且渴求技术指导的心愿极其强烈。
第二个感想是,农业技术推广中,最关键的是与农民沟通。
李有林说,与农民沟通,不能靠说,而要靠做。技术人员与农民一样干活,干出个样子,看到了效果,农民就接受新技术了。
中药材黄芪是陇西县首阳镇的主要作物之一,但是一直在露地种植。李有林找到农民张志平,想推广地膜技术种植黄芪。他拉着张志平一起动手,边干活边解释,做通了张志平的工作。结果去年用地膜技术种植出来的黄芪产量增加了一倍多,引起了当地农民的轰动。李有林准备今年在首阳镇大面积推广地膜技术种植黄芪。他认为,农民肯定会积极接受这种技术,因为张志平的例子在那儿摆着。
新闻推荐
破解生产技术瓶颈助推陇药产业发展钱加绪编者按:以陇药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发展现代农业“六大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本文在分析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生产技术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
陇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陇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