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医院对面的香樟树下,一位戴着红袖章的白发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叫许继兰,今年68岁,是颍州区招聘的“门前三包”监督员。老人在阜城打了45年零工,只为撑起一个家。
八十年代的油漆工
许继兰是阜南县王店镇人,1968年进城后,一直在光明油漆社当临时工,她的老伴儿是光明油漆社的技术工。上世纪80年代末,集体企业破产,他们连一个泥饭碗都没保住。
失业后,他们开始到处给别人刷油漆,没日没夜地干活。十多年过去了,两个女儿都有了自己的家,大儿子直到三十一岁才成家。姑娘不是嫌他年龄大就是嫌他家里穷,一家三口人挤在一间老房子里,过了门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当时,许继兰的家庭条件还不如农村的庄稼人。
城市居住茅草屋
中午11点下班,许继兰一手提着扫帚,一手提着马扎子,步履蹒跚地往家走,一路上,好多认识她的生意人都劝道:老许,腰都累弯了,少干一点儿吧!
许继兰的家在文德街青颍中学北侧,这里有一排低矮的旧房子,砖头墙、茅草顶,大概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
从23岁进城开始,许继兰在这里已生活了45年。这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进门,七八个塑料瓶丢在房间的走道里。屋里摆了两张床,许继兰和老伴、小外孙晚上在这里休息,屋子一角还有一个两米高的直梯通往上面的小阁楼,通道很窄,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在这个不足5平方米的阁楼上,有一张小床和几个旧木箱子,14岁的孙女就住在这里。
从阁楼西面的窗户往外看,老人家的房顶看不到一片瓦,这里全部覆盖着老人捡来的塑料布和已经发白的塑料脚垫。虽然已年近七旬,许继兰每年还要从阁楼爬到房顶上盖塑料布。
看到记者来到许继兰家,附近的邻居都来看热闹,还有人拉着记者去旁边的巷子里看他们捡来的塑料瓶。这时候,老人哽咽了。
生活拮据不言苦
1998年前后,儿子媳妇双双下岗,一家人都没有收入来源。许继兰回忆说,当时孙女刚刚两岁,身上被跳蚤咬得都是包。
当时,做家具的越来越少,刷了三十年油漆,原来的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后来,他就和老伴儿去扫马路,一个月二百块钱的工资远远不够五口人的生活。
除了扫马路,她还来到市政府家属院在一户人家当保姆,每天除了做饭还要带孩子,这样的生活维持了两年。接着,她又被这家人带到上海生活了一年。
许继兰说:“那几年,买菜的钱都没有,都是赊面回来蒸馍,菜不够吃就多放盐。”
期盼未来好日子
这几年,许继兰的儿子媳妇都在上海打工,过年都不回来。她和老伴儿在文德街当清洁工,一个月750块钱工资。这条路人流量大、垃圾多,一天要出三次工,早上四点就出门。由于年龄比较大,两位老人只能干一个人的活。许继兰说:“先捡塑料瓶后扫地,一个月下来捡的废品能卖百十块钱,够买菜的。”
四年前,老伴儿所在的单位通过信贷给他买了一份社保,除去银行的本息,他每月可以拿到200元养老金。直到今年初,老伴儿才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2013年9月,许继兰当上了门前三包监督员,每天在路上守8个小时,一个月能领到1000元工资。
这几年,文德街北段一直传说要开发。许继兰对此很是期待。她说,要是能开发,就要一套单元房和一间门面。儿子这些年一直要回来,有了房子,他们就有地方住了,再做点生意,日子就好过了。
新闻推荐
阜南县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全面开工动员会现场 3月21日上午,阜南县2014年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全面开工动员会召开。会议学习了危桥改造民生工程任务分解文件,危桥改造奖惩办法,危桥改...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