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阜南县许堂乡运河村,这里流淌着哺育我的小运河,有陪伴我的运河桥,更有我情牵梦萦的美丽乡愁。
运河桥架在宽阔的小运河上,掩映在田野树林里,水流咕咚咕咚,清澈见底,是周边村民的生活家园。夏天,妈妈阿婆们相约来到河边,挽起裤管,站在浅水处,淘粮食、洗衣服。爸爸大伯们则在傍晚成群结队地跳到河里,洗澡、游泳。我们小孩子就屁颠屁颠地跟在大人后面,在水草里捉螃蟹,在水底摸鹅卵石,在桥洞里戏水。临走时,把事先放在水流处的几个罩子掀起来,哇,每个都有半罩子小鱼小虾,我们就在父母的呼唤里高兴地跑回家。妈妈把小鱼虾洗干净后拌点面,过油一炸,成为我们的美食。
冬天,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小孩子一大早就来到桥头,手牵手,在冰面上滑冰,个个穿得像个小企鹅,摔倒了也不疼,反而把一队人都给带摔了,惹得大家哈哈笑。渐渐地,开春了,柳叶吐绿了,人们又陆续来到河边洗衣服、放鸭子,河水依然咕咚咕咚地向东流去。
听爷爷说,运河桥于明代修建,是通往大别山区的交通要道,相传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一支部队经过运河桥时,在桥上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取得胜利。村里阿婆告诉我们桥里面有老黄龙,保佑着桥,所以几百年来历经沧桑,依然屹立不倒,荫庇着两岸人民。听了这些传说的故事,觉得村里的运河桥很有历史也很神秘。
时光荏苒,我在这里度过了欢乐的童年,走出村子,走向社会。每年回家,我总要去桥上看看,仿佛看望一位亲人。欣慰的是,1998年5月4日,运河桥被列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古桥几经修缮,现在桥面平坦宽阔,青砖桥身,四条石龙嵌在桥洞口,庄严肃穆,行人、车辆络绎不绝。
今年过年回家,妈妈带了3个大水桶说去大桥轧水,叫我帮她。看见我满脸疑惑,妈妈说家里的水盐碱大,做饭难吃,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我们新街上的人都来那里取水吃。大家拎着水、挑着担,伴着唧唧的轧水井声,说着东家长、西家短。
大年初一,乡亲们来到桥下,烧香叩首,祈祷新年里全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环顾四周,桥还在,河水不流,甚至干涸,过度燃放鞭炮和烧香使得桥上一片雾霾,儿时的蓝天碧水正日渐远去。
忽然很怀念小时候的乡村生活,小运河,依然为乡亲们提供甘甜的流水,运河桥,依然是家乡人行走的大道,宁静、奉献、朴实,一如这里的父老乡亲。但愿这乡愁,我们世世代代看得见、记得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武艳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