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汽配城。
本报记者 郭海洋 摄
今年以来,全市开发园区工作以扩区升级为主线,以转型发展为动力,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1至10月份,全市开发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均位于全省首位,为阜阳市全面实现工业突破,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扩区升级 持续优化空间布局
日前,颍州经济开发区的安徽金源家居工艺品有限公司进入加工旺季,上百名工人正紧张而有序地对柳编、藤编、草编产品进行焊接、编织和修剪,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今年4月参加广交会后,订单一直让人应接不暇,上半年已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企业负责人孙传金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他在阜南县黄岗镇办了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柳编加工。随着产品类型的不断丰富和出口订单的持续增多,孙传金决定到颍州开发区创办新厂。2012年底,安徽金源家居工艺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第二年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为扩大生产,企业加快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力度,年底前可全部建成生产,预计明年将实现产值两亿元。
“围绕机械电子、家居装饰等主导产业,颍州经济开发区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更有力促进园区产业内关联企业集聚,继而壮大产业规模、做大经济总量。”颍州经济开发区招商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10月份,开发区已累计审批土地11461亩,其中工业用地7445亩,商业用地864亩,道路及基础设施用地2572亩,安置房用地580亩,通车里程达23公里,“四横九纵”园区路网全线贯通。
“目前,全市10家开发园区全部调整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临泉工业园区整合乡镇工业集聚区,升级为经济开发区,打造“一区三园”;界首工业园区推进区域内产业优化布局,依托“一区三园”升级为经济开发区。颍上经济开发区、临泉经济开发区、太和经济开发区、界首经济开发区、阜南经济开发区、颍泉经济开发区扩区已获省政府批准,颍州经济开发区扩区环评通过专家评审,市经济开发区、颍东经济开发区正积极推进园区环评工作,加快园区扩区步伐。
转型发展 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今年以来,各园区结合自身区位、要素资源等优势,本着错位发展原则,筛选一批投入大、产出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培育,重点培养2-3个主导产业,明晰产业发展功能分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形成生物医药、煤电、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机械、林产品、再生资源利用等主导产业。
颍上经济开发区好兄弟鞋业是国内鞋类外贸出口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产品远销欧美多个国家。此前,该企业位于浙江沿海等地,受招工困难等因素影响,产能跟不上订单需求。2013年底,企业入驻颍上经济开发区后,产能得到释放,预计今年总产值可达2亿元。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今年7月投资10亿元,在颍上经济开发区创办中原鞋业产业园一期项目,规划占地300亩,建成后可入驻企业15家,实现年产值10亿元,税收7000万元。经过3-5年的滚动发展,最终计划项目实现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入驻企业超过400家,年产值150亿元,税收8亿元。
“从T恤、箱包、拉链等低附加值产品,到西装、礼服、职业装等高档服装,以纺织鞋类为主导产业的颍上经济开发区正经历着产业提档升级的蜕变。”颍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姜士贵说,今年以来,颍上经济开发区依托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日渐成熟的纺织鞋类产业基础,鼓励支持雅戈尔(新马)制衣、好立成服饰、美丝服饰等纺织企业加大设备投入和技改力度,提升产品档次,推进企业产品向高端迈进,力促纺织鞋类产业提档升级。随着原材料、人力资源、环境容量等方面成本的提高,纺织鞋类产业进入微利时代,而西装、礼服、制服等高端服装生产行业利润依然十分可观。
“今年1-10月份,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860.4亿元,增长30.1%,总量及增速分别居全省第8位和第1位。”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一年时间的快速发展,主导产业发展规模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全市开发园区主导产业经营性收入占全区经营性收入平均为71%,其中5家园区占比达80%以上,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新闻推荐
近日,阜南县田集镇组建了由200多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深入集镇农贸市场、主干道路两侧清除垃圾,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建设美好家园。图为志愿服务队在清扫集镇道路。  ...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