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搬进安置房后,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今年羊年春节是刘丽红结婚八年来,在自家单元房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两个多月前,她和家人告别了漂泊不定的船民生活,搬进了阜城界首路安置区祥富居小区的一套62.4平方米的小户型电梯住宅,开始了上岸后的新生活。
八年喜圆安居梦
今年28岁的刘丽红是阜南县王店孜乡人。8年前,她与相恋两年的男友履行婚约,嫁到颍河闸下游的一条渔船上,并把户口迁到颍泉区颍河西路船闸北巷。
“结婚后,我们一家三代人都生活在一条80平方米的渔船上,两个女儿都是在船上出生的。”刘丽红告诉记者,刚上船的时候,自己很不适应以船为家的生活,原本打算到岸上租房,屡屡因为两个孩子无人照看而作罢。由于爱人和公婆之前已经在船上生活了十多年,早已习惯了颍河的风浪,刘丽红为了两个孩子只能慢慢适应渔船上相对局促的生活空间。2014年初,阜阳市启动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刘丽红一家响应政府号召,及时拆解渔船,并补交了7万多元差价,在界首路安置区祥富居小区拿到了这套安置房。
拿到新房钥匙后,刘丽红立即开始了装修,铺地板、买家具、做橱柜、装浴霸,不到一个月就搬进了新居。“新房装修好以后,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弟弟还送了我一套转角布艺沙发。”刘丽红说。
楼上楼下很方便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祥富居小区刘丽红的家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为她安装网线。这套双卧、客厅均朝阳的两居室住宅,在她的打理下显得温暖而舒适。
“我们一家四口买了一套安置房,公公婆婆申请了一套廉租房,就在同一个单元的四楼。”刘丽红告诉记者,渔船拆解后,按照“一船一户”的安置原则,公婆把这套采光较好的安置保障房留给了儿子,他们则按照相关规定申请了一套廉租房,就在3号楼的四层,面积也是62.4平方米。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并没有装修这套廉租房;不过,比起之前的船房,生活条件确实得到了明显改善。
刘丽红的婆婆告诉记者,两代人生活习惯不同,住在一起容易产生矛盾,离得太远又互相照顾不到。现在,儿子一家就住在自家楼上,有什么好吃的,只要喊一声两个孙女就能听到。逢年过节,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很方便,吃完饭就可以走,有个头痛脑热的也不用担心没人照顾。
子女上学期待多
刘丽红生育了两个女儿,大的7岁,小的4岁,目前都已经入学;然而,受户籍限制,在和谐路第一小学就读的大女儿一直没有转回现在的居住地就学。每天早上,她都要骑着电动车沿北三环、阜涡路绕行近十公里送大女儿上学,感觉非常不方便。
“去年住在船上的时候,两个孩子都在闸东上学。”刘丽红告诉记者,搬到祥富居小区以后,小女儿就近上了幼儿园,大女儿的学籍却一直没有转过来。为此,她多次到社区了解情况。社区负责人表示,这一批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受益户需要在祥富居小区入住满一年,或者在房产证办下来以后,才能办理户籍和学籍迁移手续,刘丽红的大女儿目前还不能在新居附近入学。
刘丽红的小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已经接受过一次手术,由于两个孩子都需要照顾,她一直抽不出时间出去找工作。“补房屋差价欠了几万块钱,单靠老公一个人挣钱养家还债确实不容易,等户口迁过来以后,我打算向社区申请一份低保,还要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刘丽红说。
新闻推荐
阜南县许堂乡党委书记 陈勇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