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海涛 浦文华
日前,安徽省纪委监察厅下发通报,命名表彰阜南县地税局为全省第二批廉政文化建设标兵,成为阜阳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单位。而在今年3月,该局还被授予全省第二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他们是如何把文化建设这个“软”任务抓成品牌的呢?笔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环境育人,廉政元素无处不在
走进阜南县地税局,服务大厅、办公长廊……俯仰之间,随处可见廉洁从政的温馨提醒,让干部职工于无声中陶冶情操、培育理念、砥砺情怀。
进入办公长廊,一幅幅装帧精美、创意新颖的画面相继映入眼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该局加强队伍建设、文明创建、依法治税、纳税服务的各项举措和成效。每个楼层既有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又分门别类、井然有序。这是该局将地税文化和廉政文化紧密结合打造的“文化长廊”的一个缩影。
进入四楼200多平方米的廉政文化展厅,这里利用现代科技,配备超薄灯箱、多点触摸、电子翻书、声光电等设施,集中展示了该局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各类活动,既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市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也有正反典型案例;既有单位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工作提炼的廉政格言警句,也有地税系统干部职工创作的廉政文化作品,成为干部职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巧妙融入,廉政文化富有生命力
文化,本质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在结合融入。
“廉”“税”交相辉映。“三和文化(征纳和谐、系统和顺、家庭和美)是省地税局打造的文化品牌,廉政文化是依法治税的底线。”阜南县地税局局长陈传宇介绍,近年来,该局将“税”文化与“廉”文化紧密结合,以构建“三和地税”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更加清醒地理解到廉洁从政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依法治税、为民服务、干事创业是地税人的追求,两者互为促进。
“虚”“实”相互作用。该局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中,坚持“虚”功“实”做,虚实结合。他们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机关相结合,大力实施“人才兴税”战略,通过“道德讲堂”、“职工书屋”、“干部在线教育”等阵地,采取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日常学习、知识培训、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学中育廉,学中塑魂。
“软”“硬”紧密结合。地税执法点多线长面广,决定了地税系统执法风险、廉政风险也高。对此,该局通过内部层级监控、约束自由裁量权、卷宗评查等举措,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密;公开行政权力事项和责任清单36项、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23项,查找行政权力事项廉政风险79个,制定防控措施76条;引进第三方机制,与县邮政局联合开展以“诚信阜南——税收、发展、民生”为主题的满意度大调查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查实情、动真格、真整改。
打造精品,廉政文化更具影响力
廉政文化建设不是板起脸来训人,而是润物无声的心灵滋养。阜南县地税局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中,每年都开展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元素,通过剪纸、绘画、楹联等形式,赋予廉政文化新的内涵。
“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2014年,阜南县地税局与县纪委联手,创作了两部微电影。位于阜南县田集镇的杨家祠堂是东汉名臣杨震的后人为纪念其“暮夜却金”的故事而建造的。该局通过微电影《四知堂》,还原了杨震“天知神知子知我知”的故事,再现了杨震敬畏法纪、心怀民众的质朴情怀,生动诠释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
一个基层税务所长,不打招呼,从一家柳编出口企业拿走两只“样品”遭到投诉,被县纪委批评了一顿。事后,大家才知道那位基层税务所长把“样品”送给外商,为企业争取了一笔大订单……这样的“误会”,被阜南县地税局拍摄成微电影《篮子》。这种取材于生活的故事,既教育了干部职工,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立足岗位、服从群众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今年,这两部微电影都在省电视台《廉政经纬》播出,广受好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宋玉洁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