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榭 通讯员 单玉婷
正值“三夏”大忙时节,记者在阜南县郜台乡部分地方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成片的杞柳随风轻舞;低洼地上,茭白、芡实等水生作物长势喜人;滩涂地中,用于养殖泥鳅、白鲢的水塘随处可见。“我们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让三夏忙季变得不再忙碌。”郜台乡党委书记丁继先说。
茭白塘边长,泥鳅水中游。在郜台乡曹台村的一处水塘边,村民马金亮和家人正在捕鱼。“起鱼喽!”随着马金亮的一声吆喝,一家人慢慢收拢起撒进鱼塘的大网,不一会儿,品相肥美的白鲢、泥鳅就在网里跳了起来。
“水面养鱼、水中种茭白,一亩鱼塘一年的纯收入至少有两万元,比在外务工强多了。”马金亮说,村里多半是低洼地,几年前,村民们都在低洼地里种水稻等传统作物,一下雨就会被淹,粮食只能靠天收,家里比较贫穷。为此,他只能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到外地务工。
为引导农民致富,近年来,郜台乡改变种植模式,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民改造低洼地,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马金亮从中看到了商机,于2013年底回到家乡,承包40亩低洼地,并改造成鱼塘,发展鱼类养殖,并规模种植水生作物。“市场上什么好卖我就养什么、种什么。现在,我养殖的是大泥鳅,生长快、不冬眠、一年四季都进食。你看这条泥鳅,才养4个多月,就大约有3两重了,”马金亮拿起一条泥鳅说:平均情况下,泥鳅每斤10多元,亩产3000多斤,除去成本,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加上混养的白鲢和水塘边种植的茭白,亩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在郜台乡,像马金亮这样的致富能手还有很多,大家认为,这得益于郜台乡发展适应性农业的正确举措。近年来,郜台乡响应阜南县委县政府发展适应性农业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以“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作物种植”为支撑的“三水”经济发展思路,实施“渔业富民”、“水禽养殖致富”、“水生作物致富”三大工程,激发了农民们“水中捞金”的劲头。
截至目前,郜台乡已涌现出一大批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形成了以杞柳、莲藕、茭白、芡实等为代表的水生植物和以鸭、鹅、鱼、虾、泥鳅、黄鳝为主体的水产水禽养殖“双拳”并重的农业发展格局。丁继先告诉记者,目前该乡已种植杞柳2000亩,莲藕1200亩、茭白600亩、水稻1万亩;发展精养鱼塘2000亩,网箱养鱼200亩,特种水产养殖200亩;年养鸭15万只、鹅5万只。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尚原野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