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饶瑞南 王黎明
用电“卡脖子”、频繁“低电压”,随着阜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与电网的薄弱现状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
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为全力补齐短板,充盈“电动能”,阜阳市以阜南农网改造为示范,力争用2-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工作,着力提升供电能力和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改造提升,加快电网建设
11月27日,寒风阵阵。阜南县洪河桥镇白集村电力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十余名工人有的驾驶机械安装线杆,有的相互协调进行放线,有的负责现场安全调度……在他们身后,一排排整齐的线路顺着道路两侧延伸开来,新装的节能变压器高高矗立,与一旁老旧的地埋线接线箱形成鲜明对比。
洪河桥镇地处洪洼地区,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电网建设时间久远,不仅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用电需求,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弱。“今年以来,洪河桥镇被列入电网重点建设地区,我们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在该镇改造2条10千伏主干线路,建改10千伏线路52千米,增加变压器61台,改造低压线路78千米,改造户数5683户。”阜南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完成后,洪河桥镇电网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水平明显提高,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户均容量由0.89千伏安提高到1.58千伏安,基本消除低电压现象。
洪河桥镇只是阜阳市加快电网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阜阳市争取新增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14.2亿元,占全省105亿元的13.5%,居全省第一;争取2015年度常规投资13.73亿元。全年电网投资累计达27.93亿元,是2014年的2.7倍。其中,农网投资15.53亿元,是2014年的3.5倍,超过前5年农网投资总和,创造了全市农网投资历史之最。
薄弱的电网是城市发展之痛
眼下,电网改造提升工程虽红红火火地开展,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阜阳市电力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穷根”。
供电能力弱,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前几天,颍上某村召开建设推进会,未等会议开始,当地却停电了,最后紧急调用发电车才确保会议正常进行。”一位干部介绍说,由此可见阜阳电网的薄弱。
以阜南县为例,全县户均变电容量仅为1.03千伏安,与全省1.32千伏安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现有低电压台区658台,部分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得不到保障;16条10千伏线路存在“卡脖子”现象,地埋线台区破损漏电严重,尚有164台高损耗配变仍在运行,季节性重过载变压器占26.9%;洪洼、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魏辉虎 王庆国 郭晋立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