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城文峰公园南门西侧几十米处,有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报刊零售店,主要销售各类报刊,兼售少量儿童文学书籍,尽管生意并不景气,但老板任梅却沉浸在这份工作的愉悦中,她用这种方式让自己享受了纸质阅读的快乐。
阅读兴趣接下报刊零售店
44岁的任梅是阜南县黄岗镇人,婚后育有两个孩子,早前夫妻俩选择外出务工。多年在外,任梅感受到,丰厚经济收入的代价却是对孩子陪伴的缺失。认识到父母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后,2007年,任梅从上海回到阜阳,为在市里读书的孩子做“陪读妈妈”。
卖过保险、做过商场销售员,后来在阜城报刊批发市场工作,回阜城的几年里,任梅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现在守着这家报刊店虽然收入不高,但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她十分满足。尽管学历不高,有时工作会很忙,但多年来,任梅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去年9月,一家报刊零售的老板去报刊批发市场进货,透露出店面经营困难,想转让的想法,这让有着浓厚阅读兴趣的任梅动了心。了解到这家店面紧邻文峰公园,在清河路第一小学对面,是一家经营几十年的老店,能够保证一定的顾客群,更重要的是,她的孩子目前在十五中就读,回家也方便,思索后,任梅很快接下了这家店。
报刊亭的逐渐消失
从事这份职业半年之久,任梅对这个行业的“遇冷”有了一些思考。近两年,路边的不少报刊亭消失了。“城市变靓了,但报刊亭的消失对于爱阅读的市民而言,不见得是件好事。”任梅觉得很惋惜。“尽管书店和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阅读资源,但对于多数读者而言都有一定的距离,社区里、路边上的报刊零售点就不一样,他们可以满足读者的即时读书需求;尤其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阅读群体,报刊零售店是他们最方便的‘阅览室\’”。
据任梅介绍,目前阜城城区内,纯粹进行报刊零售的店已经凤毛麟角,多数已经开始转型。“例如学校附近的报刊零售店大多在销售一些文具、玩具、小食品,利润薄、不畅销的报刊常常被搁置在角落;其他位置的报刊零售店大多无奈变成了杂货铺。”
纸质阅读仍有读者喜爱
报刊销售遇冷,与当下新媒体热潮的冲击有关,然而,任梅对于报纸、图书等纸质出版物的未来抱有信心。在采访期间,记者也有所体会。采访间,记者注意到,进店买报、看报的市民并不少,但多数是老年人和学生群体。
“有些老年人已经坚持了几十年的读报习惯,对于他们钟爱的报纸,几乎是每期都看。《参考消息》、《环球时报》、《文摘周刊》等都是老年人比较喜爱的报纸。”任梅介绍说,大多数老年人不会使用电脑、手机等新媒体,报刊、书籍、电视等传统媒体仍是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对于任梅而言,这家小店不仅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而且具有更深层的意义,“我相信仍然有大量喜欢纸质阅读的市民,如果我这家报刊零售店消失,有一部分人或将失去一个阅读的好去处,所以,尽管收入很少,我会努力坚持下去。”任梅说道。
新闻推荐
崔黎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