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培
这是一次特别的节目录制:宽敞明亮的演播大厅里,高大消瘦的他大步迈上台去,肩膀习惯性地略微有些倾斜,仿佛重重的摄像机依然在肩。
多年来,他习惯了一次次扛着摄像机奔向城市和农村,找寻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化身为美的载体,成为被拍摄的对象。
2015年12月21日上午,在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成为安徽省首位当选“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同时也是全国新闻战线获此殊荣的第一位记者。
这是怎样的一种荣誉?全国迄今为止只有40余位,他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阎肃等站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动?听闻他的事迹,观众们泪眼朦胧,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在悄然凝聚。
人们说他不容易,他却说都是应该的。一路奔跑,在那希望的春天里。
发布厅这样评述他的事迹:把火热实践作为报道主题,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主角,采写编发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稿件,积极传播党的声音,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并用善行义举做“无言的宣传”,展示了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他是谁?他就是阜阳广播电视台外宣科科长高思杰。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着阜阳的寸寸土地,用行动书写了精彩且厚重的人生篇章。
愿
“做一名干净的、有良心的记者”
在安徽省阜南县朱寨镇,有一个地处淮河人工支流小润河沿岸的村子——三河村。
小村庄很穷,频繁的水涝灾害,让人们经历了不少饿肚子的时光;小村庄也很安静,房屋农田绿树萦绕,直到后来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
1973年冬天,高思杰就出生在那里。
儿时艰苦的环境,塑造了他于逆境中坚韧上进的性格;小村庄的静谧困顿,让他对电视里的精彩更添向往……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时光匆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1988年,高思杰以应届生的身份考上了公费的阜南师范,为日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一年,村民们围看电视的经历,让新闻梦想在他心中扎根。
如同化学反应般,两个并不相干的事情渐渐联系到了一起。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高思杰进入阜阳电视行业,梦想的实现从此有了更多可能。
高思杰不会忘记,初入行时的一次采访。1998年,他到阜南县柳沟乡采访一位老教师。那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立过功,回村后当民办教师,一边代课一边看护学校。
老人一生没有成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村里6名孩子上学。一个煤炉子、一口小铁锅、几床旧被子,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采访拍摄结束,高思杰正想着该用什么方式帮老人改善生活时,老人家却走到跟前,悄悄说:“记者同志,我要不要给你拿俩茶钱?”原来,第一次见到新闻记者的老人是想给他拿点辛苦费。听明白这句话之后,高思杰十分惊讶,赶紧摇头、摆手,给老人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高思杰一直在想,难道这就是新闻记者在基层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吗?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干净的、有良心的、跟基层老百姓心贴心的记者!
高思杰个子高,将近一米九身高的他一个大步跨出去,顶上别人走两步;高思杰步子快,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同行的人难免一路小跑才能跟得上;高思杰性子急,接到线索不分时间就急匆匆往外赶,为的是早一点把阜阳的声音传递出去……
即便事情过去了十几年,阜阳市颍州区文峰办事处马姓居民一家,依然难忘高思杰为他们带来的帮助。十多年前,马家的女儿、儿子相继患上罕见的肝病,尽管穷尽积蓄全力救治,也未能挽救女儿的生命;不幸中的万幸,在妻子尝试割肝救子之后,儿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家中也因此债台高筑。
得知情况后,高思杰第一时间联系多家媒体进行了共同报道,与此同时为马家联系社会救助。《少年身患罕见肝病,爱心母亲割肝救子》、《救子母亲遭遇困境,各界爱心源源汇聚》……一篇篇报道诉说着人间真情、彰显出社会大爱。报道播出之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个不幸家庭度过了难关。
还有一年,一个乡镇的生猪经纪人,收购了十多户农民的生猪,就是不给钱。高思杰知道后非常气愤,拎起摄像机直奔那个乡镇采访。可那经纪人百般阻挠,先是托熟人给高思杰送钱,希望借此封住他的口;遭严词拒绝后,又扬言自己黑白两道通吃,威胁他要小心点。高思杰听后微微一笑,依然按时播出了这篇曝光稿件,而且进行了追踪报道,最终为农民讨回生猪款。
……理想之花不谢,生命之树常青。入行至今19年,时光肆意流淌,再回首,高思杰依然难忘当初的铮铮誓言。
念
“身处基层仰望全省全国,这样才能‘溢\’得出来”
高思杰对这样一个故事印象很深:一位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您写论文写一篇就能发表一篇,而我写了好几篇一篇也没有发表呢?老师说,这就像我们往水缸里倒水,水缸不满的时候,往里倒水不会往外溢,而一旦水缸满了,倒多少就会溢出来多少。
在高思杰看来,联系到自身,新闻媒体就要发挥前瞻、建设、引领、推动作用,即使是一位基层记者也要做到:身处基层仰望全省全国,立足全国全省俯瞰基层。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候“溢”得出来,“拎”得出来。
熟悉高思杰的人都知道,他一向很努力。读专升本时,他用了近两年时间,每天规定自己在一小时内写出1000字的文章,训练自己的思维。当记者后,他又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学习,比如,通过同题材对比、挑毛病补缺、实践印证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时至今日,高思杰认真研究过央视综合、新闻、国际、体育频道的多档新闻节目,定期不定期分类研究东部、中部、西部20多家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汲取养分。对党和国家、省市的决议、报告、领导人讲话,他都坚持早学、学深、学透,对一些重要表述做到记得住、理解得了。对区域内各领域的历史、现状做到谙熟于心,而且还要适时更新。为此,他通读过《安徽百科全书》、《阜阳地区志》,经常随身携带着市情手册。
高思杰说,把这几块叠加起来、联通起来,就可以把准时代的脉搏,让笔墨随着时代走,让党和国家的政策在镜头中及时落地,根植基层。
志在云中走,脚在泥里行。每每提起高思杰,阜阳火车站值班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玲玲总难掩心中的愧疚:“一碗水饺,我欠了他18年。”
高思杰从业以来的19个大年夜,有18个是在阜阳火车站度过的。在他的镜头下,浓缩和见证着中国的春运,记录着形形色色的父老乡亲。为了凸显乘务员用轮椅送残疾旅客上车的画面,他一路小跑,站着、趴着、跪着拍;为了拍摄工人们给道岔涂抹润滑剂时的细节,他趴在刺骨的雪地上拍摄,最终身体僵到站不起来。
每一个大年夜,高思杰都会在火车站忙碌;每一个大年夜,李玲玲都惦记着为忙碌的高记者备上一盘除夕水饺。可是,每一次煮好饺子,李玲玲看到的,总是他拍摄完成拎着摄像机远远离去的背影……
这些年,靠着这股子拼劲儿,靠着这种奔跑的精神,高思杰的足迹遍布阜阳市8个县市区近170个乡镇。王家坝洪水中的奉献和牺牲、火车站春运潮中的艰辛和付出、夏收麦田里的丰收和喜悦……是厚重的阜阳文化滋养了他。
“当阜阳人的‘大气、义气、志气\’,当阜阳人的‘扎实、诚实、厚实\’,在我的镜头里串连起来,在我的键盘上跳动流淌时,敬业、奉献、拼搏、进取,就走进了我的内心。”——这是高思杰说过的一段话。
从事新闻工作19年,高思杰每年在央视、安徽广播电视台发稿200条以上,最多的年份达300多条;其中75件电视新闻作品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省市级奖项,仅2003年度就获得包括2个一等奖在内的8个省级奖项;除此之外,他个人获得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不胜枚举……
如果不奔跑,这样的业绩恐难完成;如果不奔跑,阜阳的好声音或许难以传递那么多。
叶常绿,花常红,幸福的花儿不凋谢,亦如高思杰精神在颍淮大地常青。
恋
“希望把更多的光和热奉献给我深爱的这片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句话放在高思杰身上,无比适用。2007年,在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央视主持人张越如此解读高思杰:“我们搞电视的常常会发愁,我没有选题,没得可拍。高思杰这么大的发稿量,天天好几条,他怎么就有得可拍?我觉得对你拍摄的这片土地、这群人,你得在乎他,你有兴趣,你关心他们,他们的苦乐问题你都放在心里,你就有话可说。”
从事新闻工作的这些年,高思杰琢(出很多拍摄方法,但他最喜欢的,却是仰拍。他说,自己来自农村,也是一名党员,想老百姓之所想,为他们代言发声,是自己的一份职责;拍摄时把自己放得低一些,把老百姓在心里放得重一些,就能让他们形象更高大、更有分量。
高思杰喜欢赋予新闻情感。他说,摄像机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需要使用者赋予它生命的魅力;新闻记者要用好摄像机,就要调动身体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比如,把摄像机架在腿上、放在膝盖上甚至脚面上,用心去拍摄并投以感情,只有让画面先感动自己,才能最终感动观众。
这些年,他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寻找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在漫天飞舞的雪花里,在泥泞不堪的乡间小道上……处处都能看见他奔跑忙碌的身影。因为心中放着情,他说自己走在田野中,仿佛能够感受到小麦拔节生长的那种喳喳声;进入工厂时,又仿佛能听到机器轰鸣间齿轮碰撞的各种嚓嚓声。
高思杰习惯于行走在基层。他常说,走进基层,用心体会,让镜头围着百姓转,把老百姓的言语、心声记录下来,报道出来,就如同给基层一线的生活、生产接上天线,让党心、民心,心心相印,水乳交融。
还记得2003年夏季,淮河爆发的那场特大洪水吗?高思杰作为外宣记者,第一时间参与到这次重大报道中来。在浊浪滔天的洪水之中、紧张恶劣的环境之下,高思杰工作之余不断思考着怎样才能将灾情报道更好地传递出去。
坚守在灾区的17个日日夜夜,他用镜头记录下了《生活之舟送货忙》、《救灾公示暖民心》、《借粮卡:淮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吴霞明 通讯员 刘枫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